北京大学谢绚丽: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程度超73% 开放银行将成为未来新形态

文/戚梦颖

“转型其实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做一个网站就可以成功的。”

4月1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谢绚丽在《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战略合作的“北大国发院在线公开课系列”中表示,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整个银行业要进行渠道革命,重视组织转型,逐渐转变成为面向未来的新型开放银行。

面临多重挑战的商业银行

总体而言,包括中国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服务仍然欠发达。谢绚丽引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数据表示,中国金融体系在满足商业需求、可负担性、股票市场等维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及同样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来看,中国的每千人银行账户数与每十万人拥有银行分支机构数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现如今,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内部问题与数字金融冲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高度管制、竞争不充分等原因造成中国银行业盈利方式单一、过于依靠头部客户与缺乏用户思维,难以创新。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已经在支付结算、存款理财、融资贷款与信息中介等业务领域对传统银行造成威胁,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

另一大挑战在于银行线下渠道的衰落。谢绚丽指出,在过去,物理网点是银行的核心,也是其销售和获客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已逐渐成为接触用户的主要方式,这使得物理网点从以往的利润中心变为成本中心。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银行新设线下网点数量逐年下降,关闭数量却在逐年上升,2019年达3512个。

数字化转型的渠道革命

谢绚丽以柯达等案例为证,直言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做一个网站就能成功的”。那么,中国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谢绚丽表示,要同时变革线上、线下两个渠道。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在线上建立新渠道。谢绚丽的研究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拥有移动渠道的比例已达97.71%,同时银行客源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手机银行客户数已达3.61亿人。

另一方面,对于线下渠道,谢绚丽认为,银行业不一定要完全摒弃线下营业点,但是要进行变革。她以新零售行业三大元素“人、货、场”的概念作为参考,提出智能化、体验化、社区化三大变革方向。

数字化转型背后,要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银行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对科研和人才的投入在逐年上升。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谢绚丽也坦言,目前,国内真正具有实力投入科研的只有五大行。从1985年开始,6548个相关专利申请中,超过5000个来自五大行。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痛点与未来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从数字金融认知、组织、相关产品三个维度编制的“商业银行数字化指数”,北大研究团队对2010年至2018年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90%的141家银行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总体上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从2010年的14.83%增长至2018年的73.78%。

在这三个维度的结果中,相对落后的是组织转型。谢绚丽认为,组织转型十分重要。“如果有新部门单独负责产品的开发,将不仅有利于新业务的开展,也可显示出革新的勇气和决心。”但是,她也指出,组织转型面临着巨大挑战。

“商业银行在与科技公司竞争,但两者好像是不同的物种。”谢绚丽认为,商业银行论资排辈、激励不足、反应迟缓与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特点与科技公司有很大差异,如果商业银行要与科技企业竞争,它就必须进行组织转型。

谢绚丽表示,科技部门可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营,银行也可进一步成立独立子公司,目前大型银行在此方面全面领先。那么中小型银行该怎么办?谢绚丽认为,中小型银行应立足本地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引入技术进行升级。

最后,谢绚丽总结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四个“不等于”问题:数字化并不等于渠道数字化,多数APP大同小异,缺乏识别性;获客不等于活客,银行APP月活用户数量较低;产品数字化不等于数字化产品,要重新梳理商业模式的构建;设立新部门也并不等于制度、流程和文化就能随之改变。

对此,谢绚丽引用科技银行书籍《银行4.0》作者BrettKing的话:“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但不在银行)。”谢绚丽指出,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是不同于物理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的4.0版本,即开放银行,它将嵌入生活场景,无处不在,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与新的核心能力,面向新的未来。

《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北大国发院在线公开课系列”达成战略合作,系列课程旨在为宏观经济发展、企业生存策略提供更好的建议。

(编辑:黄玉璐 校对:颜京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