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海市纪委秘书长揭秘落马官员十大腐败心理

原上海市纪委秘书长、《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作者刘纪舟 资料图

我们围绕案例和腐败分子的腐败心理来设计制度还不够,往往从理想化的要求方面着笔,而不是从腐败分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制度的设计

前不久,笔者遇到了多年未见、虽已退休但仍潜心研究反腐廉政理论的原上海市纪委秘书长刘纪舟同志,他送给我一本大作《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书封

纪舟同志办过不少大案要案,多次立功受奖。我深知他的书与一般学院派著者有所不同,即:所有观点都来源于一个个案例。

由于篇幅限制,我仅就书中提出的贪官的十大腐败心理作一简评,不引书中案例,补充一些当下相关的民间谚语俗语。这些民间谚语俗语虽然不无偏激,但或许“片面的深刻”比“肤浅的全面”更有益于人们的思考。

弄权心理。其表现主要是:第一,滥用人事权。其最大特征是买官卖官。如同老百姓讽刺的:“生命在于运动,提升在于行动;不跑不送,听天由命;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要想富,动干部”“花钱有官做,做官有钱花”。

第二,滥用司法权。少数在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工作的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搞钱权交易。老百姓批评个别地方“一等警察交警队, 站在马路吃社会 ,二等警察刑警队,本身就是黑社会,三等警察巡警队,赶走嫖客他来睡,四等警察治安队,吃喝嫖赌全都会,五等警察保安队,帮着小偷偷单位。”不过,这类警察在我国警察队伍中属于极少数。再如:“大檐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

第三,滥用行政执法权。这一点集中在工商执法、税务稽查、城管、审计、环卫等领域。

第四,滥用行政审批权。把手中的审批权作为个人牟利的工具。如:“财政是爹,银行是娘,工商税务两条狼,电老虎,水阎王。”

第五,滥用审计权。在日常审计执法中,经常要行使自由裁量权。个别人员在私利驱动下滥用这一权力。

第六,滥用财权。这一点在掌握“收、支、监、管”四项大权的财政局表现突出,一些腐败分子认为“你找我要钱,得先给我送钱”。

第七,滥用领导干部“身边权”。即:利用在领导身边生活、工作的机会,获取不正当利益,如“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司机腐败”,即是其表现。

第八,滥用企业经营权。这一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一把手”身上。

贪欲心理。其主要表现为“三贪”,即:贪钱、贪权、贪色。

贪钱是贪欲心理的核心。老百姓讽刺说:“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歪门邪道好办事,正儿八经难办事,送上礼物办小事,送上钱财办大事,送上女人办难事”“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买高官做”“做官最喜逢节年,每逢节日增财源。大小红包接到手,眼望钞票梦也甜”。

关于贪权,老百姓借用《陋室铭》的形式讽刺一些人说:“才不在高,在官就行。学不在深,在权则灵。斯是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曰:‘臭哉此人!’”

关于贪色,老百姓讽刺一些人说:“送上美女主动办,送上钱财推着办,无钱无女靠边站”“上午轮子转(兜风),中午盘子转(吃喝),下午骰子转(赌博),晚上裙子转(好色)”。

资料图

享乐心理。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在公务用车、办公用车、个人住房、秘书配备、公务消费等方面,铺张浪费、消耗公款。

第二,打着“职务消费”的旗号,高消费、高享受。持这种心理的官员以央企、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党员干部为多。

第三,钻制度空子,虚开发票,挥霍公款搞享受。老百姓讽刺这类干部是九个“一”干部:“一请就到,一喝就冒,一捧就笑,一给就要,一苦就叫,一劝就躁,一批就跳,一撤就告,一查就倒。”

失衡心理。其表现为:欲望膨胀,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失衡。例如,觉得付出多,获得少;觉得官应升而升不上去;怕退休后生活质量下降;与富人攀比不顺心;国企领导人为生活质量不如私企老板;少数法官与律师比产生失衡心理。

侥幸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官员,明知自己的行为触犯法律,日后将会收到严厉制裁,但仍寄希望于自己的行为不被发现。有的人相信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组织不知,群众不知”。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党员干部,常常在拿与不拿,做与不做中进行心理博弈。

资料图

规避心理。其主要表现是:第一,有的官员在受贿的同时,以“拒”和“退”为挡箭牌,规避将来被查处的后果。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原区委书记韩希鹏说:为了自己的行为不被发现,也为了“自我保护”,在收钱问题上采取了“四不收”原则:一是领导交办的事情不收;二是两个人一起来送的不收;三是不能办、不愿办的事情不收;四是办不成的事情不收。

第二,有的官员通过转账、洗钱手段实施规避。

第三,有的官员用“打借条”的方法敛财,规避事发后的惩处。

第四,有的党政干部通过在企业兼职、投资入股的规避手段运作资金,从中贪污受贿。

第五,有的党员干部通过身份造假的手段实施违纪违法行为。

第六,有的党员干部通过与中介组织的渠道,达到敛财的目的。

无所谓心理,即:“不在乎”。这一心理源于对学习的短缺,往往不知道政策、制度的规定,从而产生对自己行为正确与否的错误判断。所以,老百姓讽刺这些人说:“人什么时候最糊涂?春风得意时,得权专横时,来钱容易时,想占便宜时。”“人什么时候最清楚?什么时候是最清楚的?天灾降临后,东窗事发后,重病缠身后,遭受重挫后,退休闲暇后。”

从众心理,即:从众摆阔。一个腐败分子提出自己的“四项基本原则”:非名贵品基本不用,非名牌车基本不开,非高级酒店基本不进,非名牌衣服基本不穿。

期权心理,即 :官员在位时利用权力的影响,为他人和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在一段时间后(离职或离退休后)再进行利益的兑现。

“造福子孙”心理。有这种心理的腐败分子深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产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父荫子继,天经地义”“唯有儿孙忘不了”的强烈心理,为此不择手段地贪污受贿。

资料图

纪舟概括的上述十大心理,在他的书中所举的众多案例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我觉得,他的这一概括有如下两大意义:

第一,推进反腐制度设计的可操作性。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反腐制度很多,但有一些缺乏可操作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围绕案例和腐败分子的腐败心理来设计制度还不够,往往从理想化的要求方面着笔,而不是从腐败分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制度的设计。

这种制度的设计,无非是要从腐败主体、客体、腐败分子的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四个方面加以规定。纪舟从众多案例中归纳出十大腐败心理,既可为制度设计提供素材,又可为执纪时对腐败分子的主观心态予以类型化分析。

第二,推进干部廉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古今中外廉政建设的经验,无非就是四句话:使人不敢贪(即:重典惩贪,如朱元璋对贪污犯“剥皮实草”);使人不能贪(即:制度防贪,让人没有缝子可钻);使人不用贪(即:以俸养廉,让官员过比较体面的生活);使人不想贪(即:教育防贪,提高官员思想觉悟)。

这四句话最后落脚到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上,说明教育防贪的重要性,但目前的廉政教育工作往往不是剖析腐败分子的腐败心理,进而警醒世人。历史早已告诉人们,反面教员的作用与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同样重要的。悲剧往往比喜剧更有力量,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常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