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用的是弹匣和弹夹,而不用弹链呢?

为什么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用弹匣和弹夹而不用弹链呢?

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之所以不用弹链条,第一不是因为不想、第二不是因为不需要,主要还是技术限制,材料不过关。这等于问二战时的空军为什么不用隐身机作战一样可爱。

什么是小口径高射炮?

高射炮按照它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移动式或者说是牵引式高炮,一种是固定式或者自行式高炮。

按口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使用炮弹超过100毫米口径的重炮或者叫大口径高射炮;炮弹口径在60和100毫米之间的,叫中口径高射炮;炮弹口径小于60毫米的我们把它叫做小口径高射炮。

小口径高射炮的特点是什么?

一、小口径高射炮的弹丸一般来说多采用触发引信或者近发引信,不使用延时引信和远炸引信,基本上是直来直去,直接杀伤目标,具有打击迅猛及时的特点。

二、小口径高炮射击小巧灵活,打击角度很刁,既可以高射,还可以平射,覆盖范围大。

三、它具有战斗转化快,不超过1.5分钟,系统反应时间仅仅需要几秒;初速高(每秒970米)、穿透力强;射速高(每分钟最高射速可以达到4000发),攻击效率高,覆盖面积大,无死角;杀伤效果超好。

上世纪60年前后,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地空导弹逐渐走到前台,大口径和中口径高炮在很多国家逐渐成了配角,或者干脆退出历史舞台,但小口径高射炮依旧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不断推陈出新,风采不减当年。我国陆军就是以35mm口径高炮为主建立的近防体系,以730近防炮和35mm高射炮作为近程防空火力。

现在的叙利亚战场,叙利亚政府军就经常用小口径高炮来对付反政府武装,曾经几分钟内击溃了上千人的伊斯兰国武装,收效很好。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苏军用高射炮在一分钟内摧毁了一个六层高的大楼,几乎完全粉碎。

小口径高射炮可不可以采用弹链供弹?

我们刚才介绍过,现代小口径高射炮初速和射速很高的,分分钟打出数千发炮弹,这就决定了,采用其它供弹方式是根本不可行的,只能采用弹链供弹。

如果还采用二战时的供弹方式,射速根本就上不去,恐怕早就寿终正寝,不会迎来它的第二个春天。

比如上世纪60年代小口径高射炮的代表作,苏联ZU-23-2双管高炮和80年代我国小口径高射炮的王者,87式25毫米双管高射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口径高射炮,都是采用单链供弹。

具体流程是螺旋导引将由弹箱出来的炮弹导引到下装弹口箱(33),经由(33)左侧的软导引上扬至自动机的受弹口。

这种弹链供弹方式,减小了供弹系统的接口,提高了射速,可靠性也随之提高。

说到这里,那些小口径高射炮没有必要使用弹链供弹的鬼话应该揭穿了。

鬼话说,因为小口径高炮射速太快,一秒钟一发,多牛啊,弹链怎么受得了啊,强度达不到,分分钟就断裂了。

可是甭说一秒钟一发,就是一秒钟两发、三发,又怎么样?博福斯公司的 M34射速高射炮每分钟140发,在二战已经是极限了。

数学还及格的朋友不妨算一下,一秒钟无法,一分钟射出多少炮弹?跟现在的一秒钟四千发比,哪个射速高?

现在的高炮分分钟数千发,弹链都可以承受,过去的每分钟几十发,都无法承受,什么逻辑?

这就跟大英雄项羽可以举起半吨重的鼎,却拿不动一只鸡蛋,说我胳膊受不了,一样荒唐可笑。

说实话,二战时候的技术、材料的强度达不到那个水平,真要采用弹链供弹,会断裂、会变形、会卡弹,这很正常。

也许有的军迷会说,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炮弹直径大,但是直径大初速低,射速低,现代的弹链完全可以承受。

还有人说,我军PG99式双管35毫米高炮,就是采用外能源无弹链供弹啊,但是它的射速非常低,只有每分钟400发,跟弹链供弹的射速差了十倍。

而且被军迷举例的我军PG99式双管35毫米高炮诞生于1978年,而我军采用单链供弹的小口径高炮诞生在1993年服役,代差呀,朋友们。

比如我军的95式自行高炮,同样采用的是弹链供弹,每个弹箱容量为40发炮弹;炮架采用大耳轴结构,上架两侧的弹箱及弹箱支架随摇架同时俯仰,推式平衡机装在上架正后方,高低机和方向机均为齿轮传动结构,分别装在托架左右两侧;击发机构可分别实施电击发、脚踏击发、手动击发和单炮击发。

看懂了没有,可以连发,可以单发点射,爽不爽?

现在的材料和技术,能设计出射速达到四千发的弹链,也一定能设计出每分钟120发的弹链,哪怕炮弹直径大了6毫米。

或者说他们可以因地制宜,制造出小口径炮弹啊,干嘛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换言之,如果二战时,我们的先辈拥有了现在的技术,或者说把现在弹链供弹的高炮让他们使用,他们一定眉开眼笑,双手拥抱,不用才是傻子呢。

总之,二战的时候,小口径高炮之所以用弹夹而不用弹链,不是不想用,也不是不需要,实在是过不了技术这个门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