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测:古桥悠悠|散文

文/莫测

在重庆,由于两江分割、大山阻隔的原因,给人们出行、生产和从事社会活动造成了极大困难。李白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不是描写的重庆,但用它来形容重庆的道路之难一点也不过分。有民谣为证:“地无三尺宽,出门就爬山;小山叠大山,离天三尺三。”

盼桥,与愚公盼望打通太行、王屋二山一样,从古至今都是重庆老百姓心中的最痛。修桥筑路,历来都是重庆各级政府官员重中之重的大事。于是,涪陵的碑记桥、秀山的客寨桥、荣昌的大荣桥……一座又一座的古桥在重庆的崇山峻岭、溪涧深壑上架了起来。时至今日,重庆每个区都有多处以桥命名的地名:如沙坪坝区就有上桥、陈家桥、天星桥和杨公桥等等。璧山县就有马坊桥、状元桥、文风桥和来凤桥等等。

五十年代之前,重庆的桥都是极其简陋的“土桥”。或几根木头,或几块条石搭上去,人、畜和鸡公车勉强能通行就是一座桥了。如江津中山古镇那座架在笋溪河上的老大桥,就是一座典型的“土桥”。它取材于大青石,由双石合并而成,单石厚零点7米,长8米,重11.2吨。平板桥面支撑在石墩子上了事。

重庆最早的古桥,应该是秦末汉初的古人们在崖壁悬峰上凿洞搭木而建造的栈道桥。当年沿长江、嘉陵江两岸的拉纤人爬的羊肠鸟道上、盐商行走的古盐道上,以及人们进山出山所通过的崎岖小径上,都有那种晃悠悠的、安全系数不高的栈道桥。直到今天,大宁河两岸的栈道桥孔还清晰可见。

古桥,除了通行之外,还有不少与桥有关的、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给古桥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色彩,而且令今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不少还成了被保护的文物。

始建于北宋仁宗年代(约1050年)的荣昌施济桥,就是一座在历史上有着特殊贡献的古石桥。曾经,慈禧太后称它是“川东保障”之桥。因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依赖淮盐的湘鄂两地无盐可食,民心不稳。清政府就下令川盐予以救济,以安时局。为了使川盐顺利运输而在荣昌西的赖溪河上修了一座长110.5米、宽7.8米的石桥。这座石桥由宋朝宰相文彦博取名为“施济桥”,其意义就在于此。

在重庆古时的不少桥梁中央,都悬挂着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这宝剑是干什么用的呢?是斩龙的,名曰“斩龙剑”。

龙,是华夏民族之图腾与象征,它可以兴云布雨、龙凤呈祥,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和幸福安康,历来是华人社会的崇敬之物。那为什么要斩它呢?因为龙与许多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它既有提振正能量的特点,又有桀骜不驯、兴风作浪之劣习。即一遇雷电暴雨,它就会翻江倒海、毁坏房屋、涂炭生灵。

为此,人们就在桥梁上悬以利剑,待蛟龙乘水经过桥下之时,将其威慑或刺死,以化解灾害,护佑苍生。渝中区的化龙桥,云阳县的斩龙桥就因此而得其名。

九龙坡区陶家地界上那座至今还保存完好的九龙桥,建于明代。其桥长22米,宽12米,高3.2米,人车可行。桥头桥尾雕刻有9条龙,其中有8条龙张着嘴巴,1条龙嘴巴紧闭。这是什么意思呢?据说,举人黄玉章捐建古桥时,他上头的8位哥哥莫名其妙地相继去世。

为了纪念兄长,便让龙口8张1闭。张,表达自己对兄长的怀念之情;闭,表示自己一贯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行事风格。

古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桥一般都建于大山莽林,或险滩急流。在没有道路,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建筑机械和缺乏建桥技术的情况下,重庆人一下就修了有记载的800多座古桥,没有记载的就不计其数了。那么,他们是怎样完成那一个又一个巨大工程的呢?曾经,我站在中山古镇那座老大桥的岸边,望着陡峭斜滑的山路和那宽厚笨重的石板思考了很久也没有得出答案。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讲那是运用杠杆原理完成的。后来有学者说,古埃及建筑雄伟的金字塔,也是运用了杠杆原理。重庆古桥大多建于明清年间,当时的中国尽管有一些科学技术,如制造蒸汽机和修建京张铁路等。但是,广大民间熟练掌握杠杆原理的却少有记载,更何况建筑桥梁的都是野村农夫。

其实,我是想歪了。从古到今,我国民间都有一大批包括建筑庙宇、桥梁在内的能工巧工。如那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赵州桥和万里长城,就是真正的民间工匠的杰作。

关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称它是由30万奴隶建造的。但他的观点被一位名叫塔.布克的瑞士钟表师推翻了。塔.布克认为,金字塔是由一群“自由人”建造的。这些“自由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呢?后经考古发现,他们全是“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卓筒井钻探技术的发明者,也是地地道道的耕地农民。尽管如此,那时要建筑一座像样的桥梁,是要付出艰辛代价的。已有130多年历史的全长174米、宽8.7米的重庆最古老的涪陵龙门桥的建成,就耗时13年之久。

当年,重庆修高速公路时,说每推进一公里,要用去人民币1亿元。而古时修桥筑路,何止这个代价?“石猪对石鼓,银子五万五”的民谣,就说明古时修桥同样花费巨大。其实何此黄金白银,可以说他们都是用生命去铺设的啊!就是到了现代,修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连五十年代修建成渝铁路时,建了大、中、小桥梁437座,几乎每一座桥梁下都埋有烈士的遗骨。

【作者简介】 莫测,重庆作家协会、散文学会、杂文学会、公安作家协会会员,重庆纪实文学理事。曾从事过文化教学、新闻宣传、报刊编辑等工作。偏爱文字,先后尝试过小说、散文等多体裁写作,数年笔耕不辍,偶有小文见诸报端刊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