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虐狗事件,惩戒与教育都不可少

●特约评论员 西蒙(北京)

就在大学生虐猫事件引起的舆论风波尚未平息之时,又出现了虐狗事件。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有男子通过“灌芥末、灌水、高压电击”等方式虐狗,有网友称通过对比施暴者的视频,认为虐狗者是去年4月份被曝光的南通大学医学院学生陈某龙。据南通大学的工作人员表示,陈某龙在2019年曾有虐待动物行为,后学校对其进行调查处理,陈某龙也被家长带回去进行心理治疗,目前应该属于休学状态。

网传涉事男子在QQ群中发布虐狗图片和视频。

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次被网友关注的虐狗事件就是陈某龙所为。但是,陈某龙之前虐待动物的行为,已在2019年被南通大学医学院注意到。如此恶劣的行为来自一个医学院学生,更让人难以接受。试想,对生命如此冷漠的人,如果将来成为医生,会有多么可怕?

从心理学上讲,喜欢施虐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成因很复杂,但缺乏一个好的外界引导是重要因素。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个年轻人的成长环境,但他能做出虐待动物的举动,其成长中应该是存在某种心理误区,需要外界环境的合理帮助。其实,面对这些问题,学校教育能起到的作用是局限的,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从家庭教育上找原因,想对策。

目前陈某龙还在休学状态。相比其他类似事件,南通大学的处理方式相对柔性,还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来帮助施暴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将施暴者推向更加极端的状态,可以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来帮助他,用善意的行为来感化他。

虽然欧美不少国家都有反虐待动物法或动物福利方案,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类似法律在我国并未正式出台。但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设立虐待动物罪,用来惩罚那些残忍对待动物的恶行。但是,如何界定“虐待动物”的行为特征,如何防止“虐待动物”的定义滥用化、扩大化,其实并不容易。在这些问题确定之前,需要全社会对反对虐待动物形成共识:给予动物应有的尊严,应该不只是一些动物保护主义的拥趸们的态度,而是应该被更多人所认同。

因此,要避免类似虐待动物事件的发生,惩戒与教育措施都不可少。前者划定一个底线,尤其是法律上的底线,让那些心存邪念者有所畏惧,不敢涉足违法的雷区。后者则侧重潜移默化的引导,加强被教育者的善念,形成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之心。而这一点,也应该是近年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的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对年轻人的生命教育,并非只包括告诉他们要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让他们形成对其他生命的敬畏感。尤其是对于猫狗这类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动物,更要多一分尊重。这既是人类在“共情”层面上看的考虑,也是生命教育上的诉求。但愿随着社会各界对反对虐待动物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类似的虐狗事件、虐猫事件能越来越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