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总操盘手是斯大林?

朝鲜战争,总操盘手是斯大林?

——美国为什么没有打大?没有动用原子弹?

邵旭峰

关于朝鲜战争,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比如南朝鲜李晨晚集团如何、比如各方面战损比如何···等等等等······

但归根,如果要追问这场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本质到底是啥?就不好回答了。

在明面上,首先是金日成发动战争,几乎占领朝鲜全境,然后联合国授权支援南朝鲜、麦克阿瑟指挥仁川登陆,金日成军队面临被分割包围、继而有被全歼的危险,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即秘密入朝参战——打了敏感一个措手不及,全面逼退已经在38线以北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继续前推进入汉城,但随即战略放弃,最终就38线划线——基本回归到原来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金日成哪里来的底气,突然猛攻南朝鲜?战争过程中,美国为何没有增兵把战争扩大?美国为什么没有把战事扩大到大国东部?为何没有动用原子弹?

其实这些问题都简单,整场战争的总操盘手,是苏联斯大林。

二战结束后,欧美军事联盟关系,不仅没有随着战争结束而结束,相反,随着欧美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而更加紧密,最终导致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年4月4日, 美国 、英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卢森堡 、荷兰 、丹麦 、挪威 冰岛 、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在此前后,斯大林如芒在背,决定将美国的视线和重心转向东方,最好是让美国和东方大国打起来——当时的台湾已经过气,大陆海军也刚开始筹建,这个导火索基本用不上,于是就将焦点集中在朝鲜。 斯大林这个想法,应该在19449年12月M访问苏联时,就差不多确定了——他基本认定如果金日成拿下朝鲜全境,则美国会会同联合国参战,之后,最坐不住的是大国,以毛泽东主席的脾气秉性,以及刚建国的处境和锐气,应该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强势出击。自己只需要坐山观虎斗就行了。 一旦美国和大国直接对上,自己的西线压力就会骤然减轻,最好让中国和美国把仗打大,越大自己越轻松——这点从后来斯大林强烈要求志愿军继续前推,最好拿下朝鲜全境直接可以得到验证。 如果美被大国完全羁绊在东半球,那自己就完全可以接管欧洲。 而金日成雄霸天下的野心,正好成为斯大林的棋子,得到斯大林默许或暗中支持的金日成就开始猛攻南朝鲜。之后的事情,基本都是按照斯大林的计划推进的。

就美国而言,刚也没有搞清事情的真相,在看到金日成军力几乎要拿下朝鲜全境的时候,没怎么多想,就推动联合国接入,自己亲自上阵。 嚣张的麦克阿瑟直接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这更刺激了毛泽东主席。

事实上,美国的一线将领和战略决策层出现重大分歧—— 就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其他幕僚而言,虽然感觉到这一切有问题——有幕后推手,但还没有明确、更没有形成明确共识。 即便如此,杜鲁门和决策层形成了朝鲜战争由于已经开战,那就绝对不能退出,但同时,绝对不能打大,必须是有限战争的战略决策——不能被把主要军力拖在朝鲜和东亚,不能入了斯大林的彀。美国的第一战略重心,还是在欧洲和苏联。

但美国这一战略没有取得明确共识,更没有贯彻到一线,所以给了自大和嚣张的麦克阿瑟以发挥的空间——他想把事情搞大、不行就动用原子弹——姿态就是反正世界老大、反正有原子弹,能用就用——他想当亚洲王。

麦克阿瑟的想法和杜鲁门完全是反的。

1950年7月31日,麦克阿瑟访问台湾,并与蒋介石达成同台美外交关系;9月15日,策划仁川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10月15日, 由于麦克阿瑟告知白宫自己太忙不能回华盛顿之后,杜鲁门赶赴威克岛会见麦克阿瑟——杜鲁门只让他打一场有限的战争;10月19日,美军攻占平壤,

此时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路秘密进入朝鲜进攻联合国军;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经过三次战役,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联合国军"由鸭绿江边击退回三八线附近。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将军主张对中国在东北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必要时动用核武器,同时要求美国大举增兵——把事情彻底搞大

这一切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愿望在发展。

对于麦克阿瑟的要求,杜鲁门予以拒绝——但理由则不够充分,原因是最高层的战略判断和决策不明,更多是“感觉”。

于是,麦克阿瑟公开反对杜鲁门的决定,派侦察飞机飞入中国领空。

在中国参战后,朝鲜形势发生大逆转,联合国军全面退回38线附近。

在杜鲁门与麦克阿瑟斗牛的过程中,杜鲁门 开始对前线进行调整——让作战经验丰富同时能深刻领悟美国最高层想法的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战局有所逆转,而一直鼓动把事情搞大的麦克阿瑟越来越令美国军政当局不满。 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他的职,由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接任。

麦克阿瑟回到美国后,在华盛顿受到了万人空巷的英雄式欢迎。许多大城市都爆发了支持麦克阿瑟,反对杜鲁门的游行示威活动,杜鲁门支持率下降到了26%。四个州的议会通过了决议,要求杜鲁门总统收回成命。

1951年1月28日,麦克阿瑟与李奇微视察战场

从美国民众来看,更多支持麦克阿瑟,希望和大国把仗彻底打大。

你从中能看到杜鲁门政府在总体战略判断上的迷茫,美国民众更是——他们支持麦克阿瑟把事情往大搞的想法,之所以没有搞大、没有完全被斯大林牵着鼻子走,第一原因,仅仅是杜鲁门政府的“感觉”,还有就是杜鲁门是以副总统身份接替在第四任上突然去世的罗斯福,能力魄力等弱一些。

后来的李奇微很好地贯彻了杜鲁门的战略,在没有过于增兵的基础上——控制了战争的范围,抑制了志愿军的前推情势,并最终将分界线定格在38线——在拉锯过程中,斯大林和毛泽东(想彻底消除朝鲜隐患)都想让志愿军继续向前推进,前线的彭德怀元帅认为那样可能步金日成之前的后尘,陷入美国海陆空的全面包围之中—— 事实上,后来的历史证明,彭德怀元帅的判断和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志愿军继续强推,美国最高层就不得不下决心在朝鲜投入更多军力把事情搞大,升级战争,最不行也大量增加海空军参与程度——在狭窄的朝鲜半岛两侧地毯式轰炸。 那样的话,或许最后还是平分秋色,但志愿军必然付出更大伤亡、国民经济必然付出更大代价——事实上,志愿军在朝鲜前后共投入兵力达300万,经济的一半左右在支援朝鲜战争··· ··· 总而言之,朝鲜战争,是苏联和斯大林、美国杜鲁门总统和麦克阿瑟(后来是李奇威),还有大国,互相推测、谋划的过程,具体如何,随着历史发展,将会越来越清晰。 在朝鲜战争后,尤其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毛主席逐渐对苏联越来越反感,或许也觉得···还有岸英也在朝鲜···谁能保证不是苏传递··· 作者公众号:shxf95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