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摩登粑粑,香甜浓郁,外酥内喧,名儿有意思,故事很摩登

有一年,去昆明拍摄美食纪录片《搜鲜记》时,在官渡古镇吃到了一样小吃甜食儿,叫“摩登粑粑”,名儿有意思,样子也很“摩登”,煎烙的黄灿灿油润润的圆圆的饼儿,像个螺旋儿,又像一个摩登女郎盘旋的发髻,看着就“摩登”,味道呢,却不像中式面饼,香甜浓郁却颇有些西式糕点的味儿,也很是“摩登”。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其实说起来呢,摩登粑粑是在一个不摩登的年代,但在一个很摩登的环境下,出现在了昆明这个说摩登也不摩登的城市的。

说起来有些拗口,但事实确实如此。

老昆明有种吃食叫“椒盐饼”,是中式传统的和面,擀饼,抹油,撒椒盐,炉火烘烤的面饼。很不摩登,甚至有些老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抗日时期,作为大后方,盟军云集昆明,尤以美国人居多,美国人吃不太惯中式的味道,所以在当地,有一家饼店的两个姐妹,在昆明当地老椒盐饼的基础上,又结合了跟美国人学的西点的做法,加入牛奶和黄油来和面,现烙热卖,甚是受欢迎,由于这两姐妹俩长相漂亮,衣着打扮也很时髦,这种做派被在昆明的老美称之为“摩登”派头,“摩登粑粑”的名儿由此而来。从此以后,也便在兵营和昆明坊间叫开来,成为昆明小吃的一个品牌。

摩登的一对姐妹俩,用当时看来很摩登的方法,做了一个很摩登的食物,这件事,本身就够摩登的。

而且,在抗战那个特殊的日子里,这昆明的摩登粑粑又代表了某种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的面粉,美国的黄油,古巴的白糖,中国的美女老板,以及各国消费者,这事儿,在当时,确实很摩登。

历史都付笑谈中,只剩饮食留其名,不说也罢。但我曾经去过一家饭店的后厨,去拍过摩登粑粑的做法,别说,还真的挺讲究的也挺有意思的。

一个厨娘,在一个盆中,用一捧新麦面粉,添一小勺酵母,加上白糖,牛奶还有黄油,巧手把面和的柔暄,然后饧发良久,在案板上揉搓起劲,揪成一个个小剂子,再取一根长长的圆滚擀面杖,擀成一尺余圆直径的面皮,刷一层清油,辗转曲卷成面卷,再挥刀切成小段,泡入清油之中,待油浸稍透,按压,即成摩登粑粑的饼胚。

做饼的厨娘说,以往是多用柴火炉灶的,现在则多用电煎锅了,锅底热油,手持一个饼胚,压扁,置于锅内,先煎烙一面,等饼稍稍黄润定型,翻过来再煎另一面,如此反复,煎至两面金黄,香气四溢,摩登粑粑就好了。

盛到盘中,这摩登粑粑像花瓣儿一样娇艳欲滴的盛开,一圈一圈盘旋着,颜色金黄而油润,待吃到口中,外酥脆而内喧软,奶的香黄油的香气沁人心脾,既有传统中式盐酥饼之香,又有西式糕点之浓郁,大妙!这味道呀,也很摩登!

这感觉,和当地朋友说的一样,在一个不摩登的年代,但在一个很摩登的环境下,出现在了昆明这个说摩登也不摩登的城市的摩登粑粑,这事儿,我觉得,很摩登,甚至,我觉的很摇滚。

坚持原创美食文章,央视《味道运河》《吃货传奇》美食顾问,美食纪录片《搜鲜记》总策划王老虎与你共同搜寻舌尖上的“鲜”!作者系凤凰网大风号签约作者荣誉主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