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别乱用,一不小心就成“社交阴阳师”

近日,广东潮州一名学生在微信群里向老提问时,发送了两个敲打的表情。

怎料老师看到消息后,批评该表情不礼貌,认为是学生想打他,责令这位同学写检讨书。甚至还在群公告中发布了一段小长文。

虽然双方后来经过沟通消除了误会,但此事一出,网友们霎时炸开了锅。

发了两个表情就招来一顿批评,还要写检查?在多数人看来,这就是真正的“代购”吧?

有句老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对网络时代流行的语言符号不熟,以致过度解读;学生给老师的表情符号过于随意,以致引发误会。网络交流的代沟,已是普遍现象。

对于这件事,腾讯官方也看不下去,站出来科普微信表情包语法了。

这个

的表情到底是啥意思呢?腾讯官方表示,有幸请来「敲打」表情的参与设计者,为我们来答疑解惑:

Q:“敲打”表情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它到底是个啥意思?

A:“敲打”表情呀,最开始的设计灵感是来自一个漫画画面,老和尚拿木鱼敲打小和尚。

是一种老和尚敲打小和尚,老妈打儿子的寓意,其中也有提示(即“你该醒醒了”)的意思,是一种亲密关系打闹场景的表达。

从上文事件的语境来看,这个学生应该是想表达自我敲打的意思,也有可能他想发“奋斗”的表情,结果手抖,把临近的“敲打”表情给点了,手抖发错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因为“错用”微信系统表情就引来“祸水”的事并不少见,譬如,员工“错用”微信表情符号遭开除的;给客户发送微信表情却被投诉等等:

如今,表情包早已成为一门“语言”,并深入我们的日常表达,“能用表情解决,就绝不动手打字”成为当代网友在网络冲浪中的行为准则。

但随着网络语言环境的变化,很多系统自带的表情已不再限于表层意思,画风逐渐走偏,成为阴阳怪气的代名词,而能熟练运用这些表情包的网友则被称为“社交阴阳师”。

一张走红网络的图就直白表现了系统表情“阴阳怪气”的使用现状,表情包雷区的不断扩大,引发数万名网友的共鸣:

网友与网友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纯粹”,是从微笑.jpg不再代表微笑开始的。

“微笑”

成了“呵呵”,那谜一样朝下的眼睛再配上快把脸咧开的笑容,怎么看都一副欠抽样,可以和阴阳怪气的嘲讽画上等号,“表达不满又不想撕破脸的时候就会用这个表情”成为不少年轻人对该表情的一致看法。尤其是俏皮的语气中加个微笑表情,反而更具“绵里藏针”的反差感,与其相比,那些凶狠语气+愤怒表情便显得苍白无力得多;

“嘻嘻”“可爱”

成了“贱贱地笑”,看似很体面,实则内心藏着不服气的劲儿;

“再见”

成了“友尽”,表面看是聊完天跟你道别,背后却有着“我不想继续说下了去”的意思……

表情包的原本价值,应该是成为辅助文字社交的存在,但如今系统表情已彻底沦为网友含沙射影的工具,运用不恰当便会陷入“背道而驰”的传递初衷。

根据小编多年来的网上冲浪发现,当你心生不满时,搭配以下四个同样原本含义真挚的emoji,阴阳怪气值立马翻倍。

事实上,任何一个表情,只要使用到位,皆可阴阳。

毕竟,对于每个系统表情的定义,并不是强制性规定,所以使用者通常都是望图生义,自由发挥。

长久以往,鉴别真实含义,识别话里有话,便成了21世纪网民应当掌握的技能。

因此,这也给我们的网络社交带来负担,在具体对话环境中,对于发送者来说,一个简单的传词达意可能要因为结尾选择什么表情更合适而思考过度;对于接收者来说,表情包的含义需要观察“上、下文”进行解读,稍有不慎,原本善意的出发点,可能会遭到误解和质疑。

也许,我们真要失去表情包自由了。对年轻人来说,发送表情得分场合和对象;对长辈来说,也要了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而对于和自己相仿的同龄人,今后使用微信/微博系统表情包时,可能需要先问问对方知不知道这些emoji和阴阳怪气的关系,不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如果对方来发的表情令你感到不快,该怎么办?

(编辑:崔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