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车内幕交易疑云考验监管公平

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重组节外生枝,惊爆两公司高管群及其家属在敏感时点相互买卖对方股票。此事东窗事发后舆论一片哗然,两家公司高管纷纷声称对合并重组事宜并不知情,买卖股票完全是基于价值投资和独立判断。证监会对此却失声沉默。

由于南北车重组是国家战略,证监会的监管权威受到空前挑战。对南北车高管可能存在的违规嫌疑能否一视同仁进行严格监管,整个市场都在关注。如果因为南北车的特殊身份和通天重组就网开一面,连起码的调查都没有,那么证监会的监管公信力将受到明显质疑。

不能搞双重监管标准选择性监管

众所周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一条著名的十五字监管方针,就是“异动即调查、涉嫌即暂停、违规即终止”。当时说出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人们为此拍手叫好。现在这条方针碰上了南北车高管涉嫌内 幕交易,受到了空前考验。尽管这些高管竭力自证清白,但他们自己怎么说是不算数的,必须要经过调查确认。根据十五字方针,南北车的合并重组应该暂停,等待调查结论出来。但南北车重组是国资委直接主导,意在消除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涉及国家利益。如果合并重组因此被暂停,甚至被终止,高层会答应吗?这恐怕是证监会失声的主要原因。

当国家利益与依法监管放在一个天平的两端时,究竟应该偏向哪边呢?表面上看,国家利益更重要,监管应该兼顾国家利益。但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市是更大的国家利益,它关系到公平正义,关系到公权的公信力。南北车合并重组即使暂时受阻,导致国家利益暂时受损,那也是一时的、局部的,损失的金钱是有限的,而且这种损失是可控的,完全可以通过国资委的协调控制南北车之间的不当竞争,减小进而避免损失。而依法治市的规矩一旦被破 坏,搞内外有别、国企、民企有别,就会破 坏公平正义,丧失监管公信力,最终动摇证券市场的基础,损失将不可估量。

南北车高管犯的是低级错误,仅凭这一点,这些高管就不称职。A股市场有数千只股票,他们的价值投资目标却只有南北车,这让人哭笑不得。其他出现类似错误的上市公司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有的并购重组计划泡了汤。但南北车似乎要仅凭一纸漏洞百出的自查公告就想躲过一劫,这让那些付出沉重代价的上市公司情何以堪?证券市场的基石就是“三公”原则,如果证监会搞选择性监管,对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区别对待,适用双重监管标准,不仅无法服众,也将严重损害自身的形象。这恐怕是有史以来证监会监管工作所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是否启动调查事关法大还是利大

证监会现在面临的两难问题是,采取监管措施可能让高层不满意,放任不管则会让市场各方不满意。这是一道必须跨过去的坎,既然已经定下了十五字监管方针,并且据此查处了涉嫌上市公司,那就应该一视同仁,否则就有不作为之嫌。南北车的自查报告出来后,市场质疑不断,证监会理应启动调查程序。早调查早主动,晚调查则将陷入被动之中,市场会因此质疑证监会是否迫不得已来装装样子走过场?如果南北车可以用自查报告来自证清白并过关,那么其他涉嫌上市公司也可以如法炮制,那还要监管部门干什么?

启动调查程序虽然可能导致南北车合并重组事项暂停,但早调查可以早结束这种不确定状态。如果证监会不作为,那么这种不确定状态就会一直存在,市场的质疑也会不断,这对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由于证监会一直不表态,市场认为南北车已经过关,因此本周四南北车又双双涨停,周五再度双双触及涨停。如果早调查,这个局面就不会出现。现在如果启动调查程序,对市场的冲击就会比较大,但总比晚调查好,否则随着南北车股价的进一步走高,对市场的冲击将更大。

南北车事件说到底就是法大还是利大的问题,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法规的尊严和权威,那么未来将可能牺牲更多更大的利益。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南北车内 幕交易疑云必须通过监管部门的严密调查予以证实或证伪。如果没有违规,那就皆大欢喜;如果确实违规了,该终止的就得终止。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应该有特殊公司的存在。如果真能如此严格执法,这对市场各方都是最好的法治教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