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能否成为常德市民周末度假地?

1、多地推出2.5天休假制度,助推周边游。目前已经有浙江、河北、江西等多省出台措施,鼓励推行每周2.5天假期。江苏南京、甘肃陇南、湖北利川等多地也陆续发文鼓励2.5天假期行列。

关于这个休假之影响,谁跑在前头,谁有可能抢得先机,率先升级。或许有的地方、有的人不以为然,殊不知这个假期,正是击中了当下旅游之痛点,那就是不少景区对于周边人群缺乏吸引力,要么时间不够,要么体验欠缺。

2、落实休假制度仍是硬伤。无论是带薪休假,还是2.5天休假制度,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来说,落实可能不是多大难事。但是对于企业,就可能是硬伤。

当大家都在讨论2.5天假期时,有网友就直呼:还是先把双休日还给我。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的成本又如何降下来?

即便是机关事业单位,不少干部职工也不能真正享受完带薪休假,这其中的执行机制令人堪忧。

3、旅游体验越来越重要。现在不少景区旅游仍然停留在粗放式阶段:一是排不完的长队,人多人挤;二是坐不完的车,把个景区无限制扩大,让游客坐过一车又一车;三是购不完的物,就像电视里插播的广告,又臭又长;四是体味不了的景,快餐式的观光,蜻蜓点水式的来过,大家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时间被压缩,人人看热闹;五是受不了的服务,主要是质量差、价格高,随便一个景点门票就是上百元,还美其名曰:出来玩就是要遭罪的,就是要花钱的。

至少从我的感受开始,我已经不喜欢这种快餐式、粗放式的旅游了。我希望能够慢慢停下来,享受旅行的生活,体味旅行的风景,可惜这样的体验,只能到那种不是景区的景区了。

如果有些景区还不反思转变,未来可能更多的被抛弃。

4、寻找那些沁人心脾的风景。我不想用景区这个概念,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旅行者来说,只要能够放飞自由、放松心灵,就是无处不在的景区。

而在某些商业者那里,把一个地方圈起来,收门票,就是景区。

显然,有些景区已经有所限制。我想要的,是一种风景,沁人心脾,自由快乐。

除了每年一次的外出旅行计划。我的目光更多的投向广大的乡村山野,追寻儿时的记忆,捕捉时代的变迁,体味人生的感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田一壑,都能折射我们心中多少的灵动。

所以,每一个乡镇,每一个山村,都应该是我们的风景,任我们驰骋。但理想终归理想,世俗还是免不了的,或许找一个让你舒服满意的景区,依然是现实所在。

5、桃花源能否担当此任?至少先给常德市民一个度假目的地。桃花源景区自从升级改造之后,迎来了一些游客,开始迈入新的阶段。

既然是世外桃源,我以为,就要与城市生活的体验有所不同,至少要让城市市民进得桃花源,能够找到不一样的感觉。

城市的节奏就是“快”,就是“躁”,就是“挤”。那么,桃花源呈现的应该是一种“慢”,一种“静”,一种“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能只在诗中寻,还得桃花源里闻。

值得关注的是,据桃花源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景区复工开放后,民宿热日渐攀升,越来越多的游客乐意在“世外桃源”享受慢生活。目前,“五一”期间的民宿预订量已达到了70%以上。

还有,桃花源拟将汤家山、桃花源、清江铺、黄土坡这4个村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打造,力争成核心景区的拓展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全面小康的样板区和农宅改革创新试验区。

这是一个不错的举动:一是引入全民旅游概念,大家都来参与,而不只是商业来参与;二是周边乡村可以让体验升级;三是弥补核心景区的“闹”。因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乡村的发展,一定要坚持田园生活,不能被商业公司所运作。

当然,“静”与“闹”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闹”,也难以让人体会到“静”,关键在于“闹”“静”相宜、相互衬托。

所以,桃花源里的那些文化生活,不妨可以更加有味一些,乡味、土味、人气味。

6、周末度假目的地的要素是什么?一是不能搞一次性消费,不能搞短期效应,而是要成为人们长期选择的周末目的地。所以,服务品质真的就是关键所在。

二是景区经营应该善待本地人。比如有些景区出台的优惠政策,是那些外地来的团客,对于本地的散客,反而不太重视,是不是觉得赚不到多少钱?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三是做足休闲、安静、舒适之要素。这是市民来休闲的地方,吃喝玩乐、世外桃源,都要实现完美的结合,就像回到老家休息一样。

四是非常重视经济实惠的要素。钱不可能太贵,必须要价格实惠,而且景区门票要免费。对于休闲度假的市民来说,主要的消费在于周边服务的配套。

想要靠门票赚钱,最好死了这条心。这不是休闲体验之思路,而是快餐观光之做法,休闲市民不感兴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