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古城保留着清末老房子

瑷珲镇保留着一些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残墙片瓦,旧时王谢,是发思古之幽情的好去处,瑷珲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附属国民学校就是其中有特色的一座。据《瑷珲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由瑷珲副都统姚福升及视学员单鸣琴创办,有校舍三间。民国五年(1916年),瑷珲县知事孙蓉图增修一所三间。民国八年,劝学所所长王纯乐呈请增修校舍一所三间。民国五年,孙蓉图改委边瑾任校长,民国七年改委陈连悦任校长。岁月虽然久远,但文脉依旧清晰。

这所学校有与瑷珲历史关系密切的诸多名人,建校者姚福升收复瑷珲古城,抗击沙俄讹诈,力保主权,寸土不让。校长边瑾著有诗集《龙沙吟》,是著名的爱国边塞诗人。校长陈连悦曾起草《索还江东六十四屯呈文》(万民折),力争收复失地。校长藏文慧是毕拉尔路协领藏顺宝之女,姚福升的外孙媳,瑷珲文士关吉罡之妻,文外慧中,才华横溢。教师于文华为库玛尔路协领于多三之子,追随马占山二次抗日,浴血沙场。一座普通的小学,有姚福升、边瑾、陈连悦、藏文慧、于文华等历史名人,是传承英雄瑷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最好载体。

姚福升大人像

目前学校门洞两侧还保留着建校初期的校训对联,上联是“洒落胸襟曲通流水高山外”,下联是“恢宏胞与人在春风化雨中”。当年院内影壁墙上有整容镜,两侧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为黑水中流砥柱”,下联是“趁年轻学道爱人”,横批是“忠孝仁爱”。校长边瑾在这里写下了“六十四屯遗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的爱国诗作。教师于文华为“《瑷珲条约》纪念碑”书丹,残碑尚在瑷珲历史陈列馆见证松下。这里也教育培养了牺牲于抗日战场的陈连悦之子陈庆山、徐希廉之孙徐荣奎等民族英雄。总之,这里是“英雄之城,爱国之民”瑷珲精神的集中展示。

瑷珲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附属国民学校是瑷珲镇现存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是目前我省保留相对完好又仅存不多的清代学校遗址,是龙江教育工作者的朝圣之地,也是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和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应该进行统筹规划,打造“瑷珲学堂”传统文化教育区,配套建设瑷珲学堂校史馆,恢复一百年前瑷珲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附属国民学校风貌,集中开展“瑷珲第一课”教学,弘扬校训“为黑水中流砥柱”的担当精神,展示厚重的瑷珲历史文化。

曾受教瑷珲小学的张庆生老先生写过回忆文章,文笔洗练,意切情真。读后,漫步校园,凝神长对,昔日场景宛若眼前,朗朗书声渐入耳畔。

姚福升外玄孙关轶之兄信笺和赠送书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