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风水大破坏,天碱搬迁动命脉

《永利碱厂,厂名背后的百年兴衰》系列之二:《永利风水大破坏,天碱搬迁动命脉》

家有十亩地,不如一人在永利

家有十亩地,不如一人在永利,这是当年永利碱厂的真实写照。

那时,在天津塘沽,提起永利绝对的是被人仰慕的存在。谁家要是有人在永利碱厂工作,那是很被人羡慕的事情,女孩子搞对象,如果男孩说在永利上班,那是绝对的加分项。

(1954年4月2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永利碱厂,前排左起:杨尚昆、陈西平、李烛尘、毛泽东、黄火青,后排:滕代远)

现今,在原老永利(天津碱厂)拆迁原址,已经建起了包括滨海万达广场、滨海文化中心等众多商业项目,万达广场以“永利街”为主题,打造的商街不过是为营销而做的噱头,离真正的永利商业精神差距太远,不提也罢。

(夜幕下,滨海新区万达广场中凄冷的永利街)

(滨海文化中心气势恢宏,遗憾的是除了“大铜锅”外形寓意工业文明,里面却很难找到永利的影子)

老永利碱厂的昌盛发展,可以说从建厂伊始,一直延绵到1990年代初期。

虽然抗战时期,搬迁到四川重建新塘沽艰苦卓绝;建国后,公私合营,也曾遇到过发展波折,但都还算有惊无险。

细数中国化工发展历程,很多地方留有永利的影子。改革开放后,几乎所有国内新建碱厂,更是要永利派出技术力量协助开工投产。其中还包括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外碱厂援助项目。

问题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等其他如河北唐山、山东潍坊、内蒙古吉兰泰碱厂崛起时,由于历史原因,企业还需担负着离退休职工工资等问题,在产品成本上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后来,多亏国家实施社会统筹,才算救了像永利(天碱)这样老企业的命。

到了上个世纪90年末,企业上下更是哀鸿遍野。亚洲金融危机叠加国有企业破产潮,让大部分企业异常艰难,“下岗再就业”、“清理三角债”成为那个时代的关键词,永利(天碱)也不例外,产品卖不出去,卖出去货款收不回来,企业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这些都是当时还能活下来的国有企业,共同经历的社会转型期阵痛,但在永利(天碱)内部,萧瑟的外部市场阴影,总会折射到企业内部。

而工厂内外许多不正常的环境景象,被职工看到在眼里,记在心头,就产生奇妙联想。就像我们家庭一样,一个红红火火有奔头的家,你看着就充满阳光;而一个破败的家,要么脏乱不堪,要么死气沉沉,看哪哪都不顺眼,是一样的道理。

绊马索断头桥,掏空肚子冒烟窑,一块墓碑三柱香,天碱的前景看不着。

那个时候,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在永利(天碱)职工内部背地流传:“绊马索断头桥,掏空肚子冒烟窑,一块墓碑三柱香,天碱的前景看不着。”

是什么意思?

绊马索

老永利(天碱)原址是塘沽区新华路87号,工厂正门就在新华路与解放路交口处。工厂大门的正前方,有一条从天津市区方向伸延到新港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晚期。

为保证职工每天出行安全,厂子还在铁路道口设置了安全栏杆。

一开始,职工还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方便,毕竟当年职工人少,火车也较少,每天有火车经过,还给职工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

直到横亘在厂大门的新华路立交桥建成后,铁路叠加桥梁,成了阻碍天碱人进出厂门的一大屏障,同时也给职工心中留下一丝阴影。

(天碱正门铁路线一目了然)

断头桥

新华路立交桥大致建成于1990年代左右,当时是为解决去新港方向道路拥堵而修建的。

建成后,确实为畅通新港地区的交通提供了便利,但却阴郁了永利(天碱)。

本来一条铁路已经给进出天碱造成了不便,等大桥建成,沿新华路的引桥正好把天碱厂门堵住。要想进出,只能沿着桥下的桥墩空隙穿行。

这种憋屈状态,搁谁,谁都别扭。

(图中圈出的位置就是新华路立交桥引桥,正好挡住了天津碱厂的大门)

掏空肚子

在永利(天碱)厂区前门,有一个比较宽敞的大广场,自厂办大楼逆时针绕一圈,分别是科学厅、烧碱车间站台、白灰窑、职工食堂、工会大楼等。

诺大的前区大院,由于规划的问题,仿佛像一具还没吃汇仁肾宝,被掏空的躯体一样。职工上下班经过,都会有种静寂空荡的感觉。

(图中圈出的位置就是天碱的正门前广场)

冒烟窑

制碱工艺重要的生产设备白灰窑,就矗立在厂前区最显眼之处。白灰窑黝黑高耸,窑上有一台自动进料车,不间断地把石灰石从窑顶投入到窑内,隔几分钟就会听到“哐铛”一声巨响,厂里方圆2公里内都听得真切,随后一阵烟尘飘然升起。

这个生产车间叫白灰车间,这里的工作环境整天是暴土扬尘,暗无天日,职工每天必须带着防尘口罩工作,那时候国家对环保问题远远没有现在这般重视。

可以说,能够在这个特别岗位工作并且坚持下来的永利(天碱)职工都是铁人。尤其是时下疫情期间人们纷纷戴上口罩,更能勾起他们的难忘记忆。

(图中圈出的部分就是白灰窑)

三柱香

199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对工厂烟尘排放进行治理。为了环保达标,永利(天碱)在几年内树立起3柱高达百米的环保烟筒。在厂外,远远望去,就像三炷香插在永利的厂区内,被职工戏称三柱香。

随着永利(天碱)搬迁,2007年2月25日,当最后两座大烟囱爆破倒塌时,也宣告着老永利正式告别了这块深耕100年土地。

(图中圈出的部分就是高耸入云的“三柱香”)

【曾经的三座大烟囱,随着永利(天碱)搬迁改造,也结束了使命,轰然倒下】

一块碑

记得也是1990年代初期,在新华路与上海道交口,中国工商银行塘沽分行盖起了一栋10多层高的办公大楼,位置正好直冲永利碱厂正门。

要说银行有钱,起一栋建筑很正常。问题是,这座大楼通体是黑灰色,造型太过庄严肃穆,整个就像一座高耸的墓碑,你说让永利(天碱)人怎么想。

(远处圈出的那栋楼就是工商银行大楼)

这还不算,当时职工这种情绪,还把在位厂领导给捎带一并调侃了。当时书记叫刘福存,厂长叫宁培海。职工就有说,之所以现在永利(天碱)干成这样,就是因为两位领导人的名字起得不好。怎么不好,为长者讳,这里就不八卦了。

其实,在那个时期,谁当书记厂长都难,这些调侃,不过是职工消解怨气的一种方法吧。但细究起来,那时永利改名叫“天津碱厂”,这个厂名确实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天津碱厂,对厂名细节的追问

先说天津两字

天津,是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1404年)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几百年来,天津一直作为北京的卫都,受到天朝的重视。进入民国时期,天津同上海一样,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建国后,天津影响力也一直长盛不衰,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开始被冷落,失去了北京“天子”的护佑,逐渐衰落下来。

虽然进入21世纪,天津作为“中国经济第三极”被提起,在2010年左右也确实有过一段时间的高光时刻,但毕竟产业极端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近年来更是一颓不振,沦落成跟东三省一起“鸡的屁”常年垫底了。

这个时期,有“天津”字头的国企,大多活得艰难。那时天津碱厂的兴衰,当然与“天津”两字之间有着不可言喻的关系。

(时下天津,看到的,可能只是个表面繁华)

再说碱厂的“碱”

碱厂是个专有词汇,是纯碱化工企业的常用名称。

最早范旭东先生使用的“碱”字本义是“咸淡”的“咸”,本作“鹵”,从鹵咸声,“咸”字表意,构意源自喝一口盐卤后张嘴吐气。

汉字简化时,借“咸”为“鹹”的简体字。“咸”字也是一个偏旁字。汉字中,凡以“咸”为声义旁的文字,大都与呼喊或创伤之义有关。如“减、箴、感”等,碱厂的“碱”也存有此意。

“咸”字右部是“戌”,左下是“口”。许慎《说文解字》提到了咸“从口从戌”,“咸”字的“戌”表示征战杀伐。从字形本义来说,碱字虽然是后造字,因为牵连于“咸”字,使得该字就存在着杀伐之意。用在厂名上,实为不妥。

其实建厂初期,永利碱厂的门牌上一直写着“永利鹼廠”,完全不是现在简化了的“碱厂”二字。可能也是有意避讳什么吧。

而且,从发音上来说,“碱”字发音同减少的“减”,“减”少之义,不说自明,因此更说明这个“碱”字的问题所在了。

(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师生在参观永利碱厂后在锅炉房门前留影,上面有清晰的“永利鹼廠”繁体字厂名)

上面分析了“天津碱厂”厂名里面存在的缺陷,以及由此臆断的种种猜测,目的都是想说,把“永利”这么好的一个名称改成天津碱厂,实在是一个不利的选择。

好在,祸福所依。

2010年8月,经过5年的全力建设,天津碱厂全面完成搬迁工作,从塘沽中心区搬迁至占地2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

2013年后,叫了近50年的天津碱厂成功转制。更名“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将原“碱厂”两个字去掉,让“永利”两个字回归。

这次转制是由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天津碱厂为基础,吸收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增资扩股改制组建而成。

股份公司的创立更名,揭开了100年后永利发展历史新的一页。

(异地搬迁更名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厂新景观)

那么,为什么说“永利”才是个好名字,而且是被百年来证明的好名字?

欲知详情,请关注下篇《永利碱厂,厂名背后的百年兴衰》系列之三:《永利,被证明了一百年的好名字》

图片来源: 网络、唐汉《发现汉字》、《天津碱厂九十年发展历程掠影》,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