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记忆 | 金银潭医院里坚强的“TONY小姐姐”

“终于把你们健健康康地交回家人身边了。”一个上午,李晓静把这句话反反复复说了几十遍。她的每一名队员,都像孩子一样把头埋在李晓静的怀里,眼泪无声流淌。

1月27日集结出发,4月14日结束隔离各自返家。李晓静带领的这50名援鄂护士,来自上海16个区的不同医院,出发之前尚互不认识,现在已经是生死之交。

离开上海的时候,她们尚不知道此行的具体任务;抵达武汉以后,她们接到指令——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北四楼病区。

这是一场“硬仗”,特别硬的那种。

武汉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抗疫的风暴眼。在最初的一个月里,这里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早、最多、最重。

李晓静不怕打“硬仗”。2012年以前,她是一名军人,参与过2003年支援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的任务和2008年支援汶川地震的任务。到了地方上以后,“身上的军装脱下了,心里的军装还是一直穿着的。”看到医院在征集支援武汉的护士,她毫不犹豫地报名。

然而金银潭医院的情况,还是超出了她的心理预期。在这个风暴眼里,危重症病人多自不必说,已经连轴转的武汉当地医护人员已经透支到极限,李晓静和她的团队需要立刻投入战斗。 “因为刚开始物资太缺,不知道大家的防护究竟做得怎么样,我感觉头上像悬了一把剑,就怕自己的队员感染。”

没有人退缩。

“一位20多岁的护士妹妹跟我说,我想到一个小窍门,前一天晚上从10点开始我不喝水,第二天早饭只吃干的,这样工作的时候就不用上厕所,不用换防护服,连尿不湿都可以省下来。”采访中说到这里,李晓静潸然泪下。队员太懂事,她反而心疼。

在金银潭和死神抢命,无力感常常侵袭着逆行者们。在为一位刚刚去世的患者整理遗物时,李晓静看到床边的手机上屏幕亮起,弹出一条信息:“爸爸,你要开着微信啊。”——在屏幕那头等待的孩子不知道,那个他期待的人已经不在了。

那一天,一向冷静坚强的李晓静为这位逝者写了一首诗:

不知为什么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母亲的最后一刻

泪水在护目镜的遮挡下肆无忌惮地流淌

你的皮夹里存着你爱人的身份证

我才知道 你的她

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从医二十余载

见过无数次的生死 别离

从没有像现在这般凄凉

窗外,武汉的玉兰树开花了

武大的樱花也一如既往地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我相信

有了所有人的努力

我们一定会胜利

在微信上写下这首诗,是记录,也是给自己的鼓励。不过,这些情绪,李晓静都是夜晚回到隔离酒店才敢释放。在病区里,在工作状态下,她一直是那个严厉的护士长,队员们尊敬的“李老师”。每天她都不厌其烦地仔细检查队员们是否把隔离措施做到位,因此,“如果谁没有做好,身边其他人会说‘当心李老师说你’。”

同时,她也会告诉队员们自己是“永远28岁的小姐姐”,是大家可以信赖和依靠、活力满分的好朋友。

在北四楼病区,李晓静还是病人们愿意亲近的“TONY老师”。在手头工作不那么忙的时候,李晓静会拿着推子和剪刀,给病人们剪头发。这一幕看起来温馨、轻松,让病人心情好,让病区也多些笑声。

在李晓静的手机里,储存着在不同时间拍摄的金银潭医院的照片。从冬霜雨雪到春暖花开,既是季节的变化,也隐喻着抗疫形势的不断好转。在最艰难的时候,当队员们问起“回去的日子定了吗”,李晓静答不上来,“我相信大家不仅仅是用体能支撑,更是用意志力在支撑”。但是撤退的日子真的定下的那一天,李晓静突然感觉舍不得走了,“短短六十多天,我已经把武汉当做了我的第二故乡”。

4月8日,武汉解封的那天,李晓静和武汉市民们一样等到了凌晨0点,“就像过年的时候守夜一样”。——李晓静的眼泪又落了下来。

她还记得自己刚到武汉的那天,街上空无一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武汉,我无法想象一个特大城市会静默成这样。但是解封这一刻,它又复活了,是因为我所参与的战斗胜利了,所以它复活了。这种感受,无法用语言形容。”

回到家里,李晓静穿上了围裙,卸下了护士长的“铠甲”,她说自己在武汉的时候,最渴望和想念的事就是和家里人一起做顿饭。“许哥,帮我拿个东西”,李晓静大声使唤着丈夫,“我去过武汉以后,更加觉得能有这样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就是一种幸运”。“许哥”对于这一次的久别重逢很习惯:“每次打硬仗她都要求去,虽然也会回家跟我商量。但是你知道的”,“许哥”顿了一下,一个笑容在嘴角浮起,“这种商量吧,就是‘通知式’的那种商量,都是已经有答案的那种商量。”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抒灵 刘凝 吕心泉 李响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