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胆精神!东北野战军的虎气是怎么来的?

胡渡先生

《建国大业》中的东北野战军战士

“你是哪个部队的?”“老子是林彪的四野!”“老子是四野的林彪!”这是林彪和四野一名战士的对话,可能是编的,但也确实反映了四野的战斗作风,感觉像是大老虎碰上了小老虎。

林彪小名林育蓉,为了增加阳刚之气,5岁上学的时候,其父为其取学名林彪。林彪虽然身体瘦弱,但是胆气却如其名,特别是平型关一战名扬海内外。1945年,到了东北,林彪开始注意培养部队的虎气。

首先,提倡积极的独断专行。

“勇敢是战胜敌人的最根本条件。”林彪认为,部队必须有一股虎气,就是“总想打仗,有命令打,只要对全局有益无害,无命令也打,只要有机会就打,这就是战斗积极性。有了这种想打仗的作风,就不会因为小的胜利而满足,也不会因为受了些挫折而泄气。”

《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

但他也注意避免一种倾向,就是“对上面的一套不以为然,总想搞自己的一套,标新立异”,认为这种倾向是消极的独断专行,实际上是游击习气。林彪认为,打仗不是为了给谁看的,反动军队为了吃统治阶级的粮而压迫人民,所以只能是唯命是从,但是人民军队是革命的军队,是为了广大人民的解放,不是为了哪一个人,“所以上面看到的事,我们干,上面没有看到的,应当干时我们也要干。”这和我们现在讲的“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差不多。

林彪认为,只要符合上级总的意图,情况变化时,不执行原来的命令是可以的,如果执行,反倒错了。“如果因为消极性而失掉胜利,是作风上的毛病,应当批评;如果因为积极性而受到挫折是战术指导上的毛病,应当鼓励。”1947年,“好战分子”钟伟在靠山屯三次违抗林彪命令,但是抓住了战场主动权,林彪不仅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他“敢于打没有命令的胜仗”,后来把钟伟从师长直接提拔为纵队司令。他还在多次公开讲话中,为根据战场条件随机应变,没有完全执行上级命令的指挥员“翻案”。

其次,培养小部队的“独胆”作风。

1948年,东北战场我军已经占据优势,城市战斗越来越多。林彪认为,过去我们的传统,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总是集中兵力,优势是人多,但是缺乏“独胆”的战斗作风,只有少数部队敢于摸到敌后,而城市战斗是小部队多路同时进行的战斗,靠的是小部队的机动、独立和勇敢,如果只靠部队多,就会造成队形密集、混乱,互相推诿责任,因此,要建立小部队解决战斗的信心,在部队中培养“独胆”精神,就可避免习惯于把大部队拥上去的缺点。

独胆英雄陈树棠

所以他在《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中,特别强调了巷战中“队形不要太密了”,应当使用小部队,以营、连甚至班、排为单位,“敢于突击,敢于穿插到敌人后面去,敢于打敌人的反冲击”。他认为,只采用一面战术的指挥员是最胆小的,敢于大胆穿插迂回的指挥员,就可以说是有胆量的指挥员,如果敢于摆成两面,大胆地从敌人侧后去攻击,那就更加勇敢了,所以应当有意识地在部队中培养这种“独胆”的信心和作风。

第三,“四组一队”和“三三制”。

小部队要运用“一点两面”战术切断敌人后路,也要有合适的组织形式。林彪在1947年就把“三三制”战术推广到班。就是在一个班内,分为三四个小组,每组三四个人,由班长、副班长和战斗经验丰富的战士担任组长,平时在班长指挥下,进行教育管理和训练,战时在班长口令范围内遂行任务、相互支援。为了打城市战斗,1948年林彪又提出了“四组一队”的概念,主要是提醒突击分队要有分工,各小组之间要相互掩护和搞好配合,实际上是大一点的“三三制”,就是在以营连为单位的巷战中,一队分成四组,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

三三制战术小组

当然,不管是“三三制”还是“四组一队”,都是相对的,具体需要几个组,要根据目标性质灵活运用。比如,敌防御有外壕,需要爬围子、上房子,那就要设置架梯组。在当时,“三三制”和“四组一队”都还是一种战术,后来这种战术甚至成为我军的一种编制原则。

积极的独断专行、小部队的“独胆”作风、“三三制”和“四组一队”,再加上“三猛”,把四野的部队,不管是战斗员还是指挥员,都培养成了能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独胆”英雄,这对于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与老毛奇的任务式指挥有异曲同工之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