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地:自在云南 悠游好在

2019年是云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旅游革命”、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通过实施全域旅游建设,将推动“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实现从行业管理到产业统筹管理的转变。

【游客体验】

对于云南人而言,周末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度个短假是不错的选择。

在昆明从事艺术设计的蒋谊翔十分享受这样的慢旅时光。周六上午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开车到弥勒舒服地享受温泉,下午漫步在东风韵小镇的红砖建筑群中尽情地拍照,释放疲惫,晚间再悠闲地驱车到蒙自吃一碗热腾腾的菊花过桥米线,次日到碧色寨火车站,坐在西洋钟下面的绿色长椅上,看着阳光下闪耀光芒的米轨,感受被称为“小巴黎”的滇越铁路重要一站的魅力。

“山乡美景、艺术风情、地方美食任意选择,用云南话来说,就是太好在了!”蒋谊翔说。

【推进过程】

实施全域旅游建设,是我省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推动“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实现从行业管理到产业统筹管理的转变。

2019年,腾冲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理市、景洪市、澄江市、弥勒市、建水县等21家单位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我省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重点内容和工作纳入《云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全省16个州(市)、60个重点旅游县完成“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全省分层级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全面推进云南全域旅游发展,规范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旅游生态农庄创建和农家乐等级评定,促进云南旅游强省建设。

按照“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叫云南”的全域旅游新理念,我省组织编制全省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生态农庄创建标准及验收管理办法,以及云南省旅游度假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等标准。

省文旅厅指导丽江、弥勒、腾冲等12家单位申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确定45家单位为省级全域旅游创建单位。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5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和国家中医药旅游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分批分期推进60个旅游小镇、350个旅游特色村、150个传统古村落、150个旅游扶贫村和一批现代旅游农庄、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

全省将通过3年努力,打造好大滇西旅游环线。目前,成立了《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调研工作方案》,落实了规划编制资金,完成了规划编制招投标工作。组织完成大滇西旅游环线前期实地调研踏勘、补充调研、专题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统计旅游资源点500余个。

以“游客体验自由自在、政府服务无处不在”为目标,着力打造集旅游大数据中心、游客综合服务平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在内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旅游发展方式、管理模式、业务流程进行新一轮的优化、重组和提升。着力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和服务覆盖面滞后的短板,布局打通干线公路与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旅游名镇、旅游特色村等主要旅游目的地。

【专家点评】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桀认为,全域旅游一定不是遍地开花、漫山遍野搞旅游。

首先,全域旅游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消费者在产业体系中合理流动并产生价值的一个过程。

其次,全域旅游强调的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能力,还强调社会资源的配置、管理部门的资源整合等。

简单来说,全域旅游是产业、行业和事业的集合体,不能只看到全域旅游的产业性而忽略其事业性和行业性的属性特征。

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提出,体现了云南省通过发展旅游业助力脱贫攻坚、谋划旅游新热点、打造旅游新业态的文旅布局以及省委、省政府坚定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它将实现旅游、文化、科技、扶贫等多项功能叠加,满足人们对生态旅游、自在旅游、品质旅游的组合需求。

本报记者 王欢 李恒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