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画论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画论

中國國畫之特徵,不重形象,而在神理。因宇宙萬物之種種形相,曉悟其神理而獨得其趣,然後借筆墨之淋漓澆我胸中之壘塊。故一幅國畫有胎、有骨、有神、有理,看畫者於淺近筆墨功夫之外,又得其神理奇趣,而與作者共賞宇宙萬物之奇。夫人筆有神,墨有鬼,可謂知其法而功於化者,或端莊而帶流麗,或剛健而含婀娜,觀其山水墨酣處,花木瘦硬處、柔潤處,自可了然。

林语堂晚年喜画国画自娱并赠予好友。此为林语堂赠友岳军(张群)之墨菊,上题板桥咏东坡画竹诗。

此两幅奔马亦为林语堂赠友岳军(张群)之作。与林语堂赠蒋复璁奔马图神似,后者现存台北故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