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卓文:摩天大楼的终结

2020年,规则改变年。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这份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国内的摩天大楼建设风潮,即将结束。

这份文件,有5点引人关注:

1、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2、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3、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

4、各地要把市级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大剧院等超大体量公共建筑作为城市重大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

5、加强重点地段建筑风貌管理。

(一)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住建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这份文件,确实耐人寻味。

500米以上大楼的建设,即将画上句号。

上海中心(632米)、深圳平安金融中心(599米)、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530米)这样的摩天大楼,这样的城市地标,“一般”不会再出现了。

(二)摩天大楼建设成本高,动辄100亿、200亿。

超高层的维护成本高企。长期经营的负担非常重,建得起,养不起。

很多超高层摩天大楼既不节能环保,也欠缺经济性。

然而,在城市政府看来,地标式的超高层建筑,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城市CBD的发展。上海的浦东,广州的珠江新城,都因为地标建筑的建设,带来了区域的投资繁荣。

摩天大楼,在国内城市,需求正浓。2020年却戛然而止。

(三)摩天大楼的“劳伦斯魔咒”,会否成为现实?

1999年,经济学家劳伦斯发现:世界最高大楼的开工建设与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高度关联。摩天大楼的兴建往往是经济衰退的前兆,摩天大楼建成之时就是经济衰退开始之时,这被称为“劳伦斯魔咒”。

在过去的100年里,“劳伦斯魔咒”得到了多次的验证。

2020年,中国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终结了摩天大楼的疯狂建设,“劳伦斯魔咒”还会出现吗?

(四)城市与建筑风貌的提升,不能只靠地标。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快速腾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短短时间里,建起了无数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然而,说到建筑的艺术性,文化性,建筑与生态、历史、人文、景观的良好结合,成功的范例却少得可怜。

超高层建筑,可以成为地标,但未必是艺术。

2020年,国内的摩天大楼建设终结了。

城市的管理者、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师,可以冷静下来,想想未来什么建筑可以代表这个城市的形象,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更高”、“更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