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的获奖”还是“深层的雪藏”这曾让第五代导演彷徨

如果说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开启了第五代导演的时代序幕的话,那么同年在国际上斩获众多奖项的《黄土地》则一举奠定了第五代导演的基调。

要弄清楚第五代导演的艺术基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他们的定义,以及这个群体的本质。

狭义上的第五代导演群体,指的是1978年入学,1982年之后,陆续从北影毕业的导演系学生。

后来也渐渐地扩展到了摄影以及美术领域。而广义上的第五代导演涵盖的人群就更加广远了。

通常我们所说的经历过那段历史,尔后受到过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冲击的那代从事电影工作的人群都能称之为第五代导演。

而他们身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上启下性。相比于第四代导演,他们有着朝气蓬勃的精气神,也有着敢于冲破重重阻碍,用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勇气,同时兼具国际视野和精神,知道如何将国产电影推出国门。

对于新一代导演们来说,第五代是一个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一种敢于表达的象征。

尤其是在今天电影界趋于平庸同质化的大趋势下,第五代更像是一个让人仰望的高峰。

评价他们从来不单单只能是作品,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那种环境下的大精神。

《黄土地》是张艺谋和陈凯歌一起合作的杰作。这部电影的获奖一定意义上让陈凯歌有了奋发向前的动力,同时也不断地催生着张艺谋的崛起。

可以这样说,《一个和八个》将这群人推向了历史的舞台前,而真正让这些人成熟的代表作还是《黄土地》。

《黄土地》让陈凯歌风头一时无两,而此时的张艺谋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摄影师了,他对于电影导演的念头也在不断地生根发芽。

此后的张艺谋开始了自己经验积累之路,期间就包括《红高粱》之前的绝唱《老井》。

《老井》让张艺谋东京电影节称帝,这是对于他演技上的肯定,摸透了演员这一门道的张艺谋,同年就上映了影响自己这一生的电影《红高粱》。

自此,国产电影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第五代导演们宣告,世界电影舞台上,中国电影拥有了自己一席之地。

此前的国产电影属于闭门造车的局面,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国际舞台上别国的电影的艺术魅力,自然不会对于本身质量的提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为什么第五代导演们可以很轻易的就能转变自己的思想,从而让国产电影走向世界舞台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历史的契机。

某一领域的市场完全开放后,面对花花绿绿的外部世界,老一辈的人们心中是困惑和纠结的,而年轻人更能轻易的接触到和理解外面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走出国门的导演群体是第五代,而不是第四代。

第四代终归还是因为有着历史的记忆在身上挥之不去,面对着未知的世界,要去积极的探索其实没有什么动力。而第五代则不一样,他们身上不乏敢闯敢拼的精神,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辉煌阶段,有着数不完的精力去执着于一件事情。

最终,第五代导演们成功的走出了国门,开始向着位置的领域发起冲击。

文化的碰撞只会发生在了解和认识之前,因为充分了解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与认识,会不断的碰撞,然后和解,最终认识会加深,了解会深入。而此前的一系列碰撞,并非是坏事,而仅仅是一种交流。

而这种交流的前提就是要有一股子文化自信在里面。这样最终才会催生出来好作品。这就是第五代导演的能力也是可以供后人瞻仰的关键所在。

知晓了这个观点,我们再来看看第五代导演们的获奖作品,自然就能品味出来其中的一致性了。

张艺谋的《红高粱》和吴子牛的《晚钟》具有一致性。

同时还可以横向类比的就是陈凯歌的《黄土地》。还有张艺谋后期的《菊豆》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这几个作品,构成了第五代导演初期的群像。

这一点有别于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为什么说《一个和八个》具有深层次的代表性,但是却不足以走出国门呢,原因还是在于观众的群体不同。

除了《一个和八个》之外,别的这几个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指示性和代表性,这种非常明显的象征手法,可以在观众不通晓台词的情况下,通过视听语言将电影的主旨传达出去。这就是第五代导演走出国门的秘密。

他们完全的摒弃了之前的导演们对于内涵的深层次表达,而仅仅是将这种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普罗大众都能看明白的层面,此后,更多的观众们就能接受了,于是,国产电影走出国门的障碍也就少了很多。

这是国产电影与世界上别国的电影碰撞初期的一种现状。

了解的前提,你需要让你的潜在观众明白你要说什么,这个时候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用一种深层次表达的方式就行不通了。这也是第五代导演们初期所具备的共性。

他们知道需要用什么样得方式来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如何让西方观众更能了解中国电影。

这样的形式以及做法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第五代导演的伟大之处,他们知道如何同陌生人交流。

而不是固用老思维等着别人深入了解你。从主动性上来说,第五代导演们这一点做的非常好,他们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坚定不移的走出去,用一种方式很彻底的走出去,主动的和别人交流,而且是自信满满的同别人交流,这种方式明显的更加深入人心,值得后辈景仰。

当然,在国内观众看来,《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晚钟》等都是一些没有什么大内涵的,标准的低层次电影,除了工整的拍摄以及镜头语言之外,没有太多的深层次的东西,这也是国内观众对于这些电影诟病的地方。

但是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理解,就是这些底层次的电影,让西方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了国产电影,并将国产电影用这种直白的艺术形式推向了全世界,让它完美的走出了国门。

此后,西方人才有兴趣继续深层次的了解国产电影的精髓,这不就是积极的意义吗。而且用这种国内观众比较不看好的工整的浅层次电影在国际上斩获大奖。

这一定意义上也显示出来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就这样的作品都能拿奖,可见,我们的电影还是很有实力的。当然,这样想有点狭隘。

你与一个陌生人见面的时候,在他不了解你的情况下,你需要做的一定是用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让他在有限的接触过程中了解你是一个什么人。

这个时候《红高粱》等影片完全符合这个大环境,如果那个时候,你直接让他们去看《孩子王》,去看《一个和八个》那么他们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且也不知道你想要说什么。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样做是没问题的,浅显的艺术形式有利于国际上的很多人大概了解你,等到他们真的了解了之后,再去给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很完美了。

很可惜,有的时候也不尽然。我们意识中的西方电影是不断的进步的,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对于中国电影的目光也会逐渐的进化,然而结果并非如此。

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柏林夺魁的时候,陈凯歌的《孩子王》却在戛纳电影节遇冷,而1991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拿奖拿到手软之后,陈凯歌的《边走边唱》继续遇冷。

此后的陈凯歌开始思考自己讲述故事的方式了。于是,1993年的《霸王别姬》被影迷们捧上神坛。

尔后的陈凯歌则陷入到了一种自我纠结的局面,至今他并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定位。作为一个知名导演,他很有能力,但是《霸王别姬》的获奖,和之前自己的一系列作品连续遇冷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其实陈凯歌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西方电影届对于中国电影的了解并没有随着接触的增多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带着某种不理解去看待一个循序渐进的作品的时候,自然不会明白创作者的意图。

更加魔幻的是《孩子王》最终斩获的是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影视委员会特别奖”以及戛纳电影节的“教育贡献奖”。

由此观之,西方电影届对于中国电影的误解有多深。

以上,第五代导演们的功力是没问题的,探索精神也值得后辈们努力学习,然而在他们身上,早期种下的是一颗不被不肯的种子,这个种子或许是很多人在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洗礼的时候,难以坚持的。

时至今日,我们当中依旧是有很多人少了很多的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并非是别人给予你的,而是你需要从内心之中不断的加深且理解的。

在一个西方世界主导的规则框架下,如何进行文化突破,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但并不能因为这是个难题,我们就轻易的自暴自弃。

了解整个大环境,并自己探索出来一种打破大环境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化成功的推销出去,这才是当今奋战在文化战线上的导演或者其他影人们需要做的事情。

方法多种多样,至于自信,确实可以看看前辈。

……

你好,再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