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济源人,讲好济源故事——《游读济源》序言

做济源人,讲好济源故事——《游读济源》序一

作者:张战伟

做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做济源人,讲好济源故事。《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把原本遥远的历史典故与读者拉得如此亲近,让人听得清、看得见、摸得着,强化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提高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济源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却是“富矿”。《吕氏春秋》《淮南子》列中国古代九大名山,济源有太行、王屋二山;《史记》《尔雅》讲古代中国江河淮济“四渎”,济源有黄河、济水二渎。济水是文化之水,王屋山是文化之山。济源古称原,是夏王朝的都城;邵原古之郫邵,守“太行八陉之首”轵道雄关;轵邑几封侯国,“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五龙口秦渠枋口,有“河朔江南”之誉……女娲补天、黄帝祭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创世神话流传千古;仰韶、龙山、商周、汉唐等文化遗存遍布各处。帝王常游幸,官宦多云游,文人流连忘返,商贾不绝于途。所有这些,都是《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涉猎研究的对象。

毛泽东主席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历史文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需要有人深入研究总结。济源哺育了一批文化使者,他们孜孜不倦挖掘、研究济源历史文化,践行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李立政就是其中一位。他从家乡五龙口起步,从太行到王屋,从济水到黄河,从文献到田野,从青丝到华发,30年奋战耕耘,一步一步丈量济源的文化版图,将文化的根和旅游的魂高度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坚持的是对地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只有扎根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接得这般地气、增得这般底气。

我到济源工作以后才认识了李立政同志,感觉他不言则已,默不作声﹔一旦有了机会,便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他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大胆推论,给人启发,并能与现实结合应用到文化旅游事业上。现在虽已退休多年且身患绝症,他仍坚持考察调研、笔耕不辍,为济源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这种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值得社会尊重。文化研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中有些一家之言,见仁见智,可以继续探讨。

谁人不说家乡好——《游读济源》序 二

作者:李栓根

谁人不说家乡好。《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上百篇论文、游记等,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家乡这方山水的热爱和眷恋,值得济源市旅游从业者和国内外旅游爱好者阅读。

李立政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是济源市旅游事业的拓荒者。1986年我调到县委办公室,立政同志是辛庄乡(五龙口镇前身)党委秘书。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打交道较多,印象中他有一种勇于探索精神。一是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提出解决统、分结合试行办法,引起全国各地前来考察学习﹔二是牵头开发五龙口旅游资源,率先成为中原省级风景名胜区,唤起全市旅游开发热。后来我们在市委办公室共事两年多,他又调去从事自己所热心的旅游事业,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再到后来,我在市政府分管旅游工作,立政同志退休也没闲着,现任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和市旅游协会会长,积极为王屋山景区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出谋献策。

《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是作者几十年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积累。比如,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导沇为济”是怎么一回事,济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济源地处黄河中下游交界,有何重大事件和惊天发现?又如,济水之源的王屋山,名称由何而来,它与上古昆仑有什么关系,中华创世神话为什么都发生在这里?特别再如,轩辕黄帝在王屋山设坛祭天,除了唐末五代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历史文献和文化遗存还有什么佐证,不同朝代怎样在济源“岳渎合祭”?另外还有,愚公、河上公是谁,老子李耳、药王孙思邈在王屋山有什么活动,王屋山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原因何在?不产木本茶的济源,怎么会造就出茶仙卢仝?以及犀牛望月与黄袍加身之谜、姓氏文化在济源的渊源等,书中不乏独到见解。

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任何事物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即普遍性(泛解),狭义即特殊性(特指)。《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有些解读,也许并不全面,作者抛砖引玉,欢迎学界共同完善。

《游读济源》前言

作者:李立政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济源故事,是编写《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一书的初衷。

鲁迅说过:“识字糊涂始。”当初从五龙口开始,我对旅游还是门外汉。有的领导或客人来了,打听这里的地方贤达,询问关于箭过顶、阳落山、桃都山、红石板、窟窿山、扁担眼有何典故,问跟“二郎担山撵太阳”有什么关系。我只好详细考校,查找历史资料。这一较真不当紧,古代文献里根本没有“二郎担山”的记载,而与射神箭、撵太阳有关的,倒是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故事,我顿时陷入了迷茫。说来也巧,刚好五龙口沁台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不少文物。我到现场一看,除了石刀、石斧、陶片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磨制锋利的石簇和骨箭头。心中豁然开朗:古代居住在五龙口沁台一带的,一定是个善射部落,是民间把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与二郎担山故事混为一谈了。经过这样一番琢磨,附近的山山水水以及大灵山、小灵山,在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神话里,就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出处了。

后来领导听说我偏爱旅游事业,干脆从市委办公室调去了旅游局工作,不想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奇怪了!到王屋山,绕不开讲黄帝祭天、愚公移山、天下第一洞天﹔在小浪底,说的是黄河西滩神土会长,从来不被水淹﹔在黄河三峡,除犀牛望月风水宝地外,八里胡同、九蹬莲花栈,又与八里西滩扯上关系,这不就是鲧禹父子堵、疏治水的写照吗?更奇的是小沟背,那里的一山一水、一崖一石,全都是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故事的印证。我困惑不解,济源到底是怎么样的?

于是,我成了新华书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常客,到了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主要任务就是买书或找专家、考察文化遗址,尽可能进行历史文化比对,更感到济源确实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地处中原腹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此交汇,有亿年地质奇观、万年人类文明、千年道教之盛。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比比皆是;木质结构古建筑年代之久、数量之多居全省之首。且不说女娲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帝王之中最好游、最会玩的周穆王、隋炀帝、唐明皇、清乾隆都先后来游幸;道教影响最大的老子、列子、丘处机、张三丰等二三十个国师高道不断来隐居;诗词书画造诣最高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荆浩等二三十个大师巨匠也纷至沓来,在这个弹丸之地留下500多首(篇、幅)文化艺术珍品。能够在济源这方水土成长、工作真是三生有幸,我只有尽心尽力为她做点事情。

《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全书共分12篇章:包括探索济水源——夏都原城、探索创世文化——发现昆仑丘、探索王屋山——王者之山、探索古济渎——上善济水、探索小浪底——河清海晏、探索五龙口——归山沁水、探索黄河三峡——皇家山水、探索小沟背——女娲之乡、探索九里沟——卢仝故里、探索古轵国——天下名都、探索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和历史见证等,约40万字、上百篇文章。这些文章有论文、游记、杂谈、古代诗文解析等。这是我30多年来从事旅游工作,在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所做探索和实践的总结,在《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黄河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以及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经过多年积累和沉淀,除了作者自己重新审视修改外,又聘请多位学界朋友进行审编今天才得以面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导游无定式因人而异。《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所收文章,由于创作时间、运用场合、针对受众、发表载体各不相同,为了独立成篇、自成体系,引用内容可能会有重复。虽然这次成书尽量统筹进行调整删减,如果通篇阅读,仍会感到有些内容重复。但是本书主要是为旅游从业者或爱好者提供的读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无奈只能将就如此了。

《游读济源——探索与发现》只是一孔之见。我权且抛砖引玉,还望名家和有识之士多多赐教。

责编 | 王芳 编辑 | 玉川子 图片 | 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