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复活”

尘封30年的城市

在地球上,有这样一处地方:那里有庭院,有街道,有学校,也有游乐场,然而却唯独看不到亲手建造它们的人类;那里的时间停止在30多年前,房屋上的壁画还是当年的样式,从未正式开放过的游乐园的设施因从未使用而显得崭新,却又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破旧。

这一切都是因为,33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人类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的一次核泄漏事故,到了现在,这里的核辐射强度仍远远高于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这里就是拥有苏联最大的核电站的城市——切尔诺贝利。

关于切尔诺贝利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有讲旅客遭遇到辐射变异成丧尸的恐怖片《切尔诺贝利日记》,有讲时间穿越的俄剧《切尔诺贝利·禁区-无人原样而归》,近期大火的美剧《切尔诺贝利》则另辟蹊径,讲述的是发生爆炸后苏联所有相关人员的各色反应。

不过不管这些影视剧的切入点是什么,都不可避免要谈到核辐射的惨烈后果,爆炸发生后参与救火、疏散和清理等各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尽管他们穿着厚厚的铅服,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种程度的辐射,并或快或慢地死去;事件发生后,欧洲发生了数十万例的堕胎事件,产下的幼儿癌症病例增加了90%以上;核电站周边的树木叶片凋零呈红棕色,并迅速死亡;强烈的辐射导致蜻蜓、蜜蜂、蝴蝶等昆虫数量锐减;水库中的银鲤出现了大量不育和性腺异常的现象;鸟类外形上出现严重的畸变,精子发育异常,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减少。

不过让人惊喜的是,比起专家声称的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后遗症需要的800年,在我们想象中应该死气沉沉的切尔诺贝利,如今生态学家们却惊奇地发现,覆盖在放射性物质上空的“石棺”周围的辐射最强烈的区域,竟成了动植物的“天堂”。这里已经覆盖了繁茂的植被,为野猪、鹿、熊等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还生存着270多种鸟类,“鬼城”森林勃勃的生机并不亚于其他森林。

不怕核辐射的植物

切尔诺贝利能这么快恢复生机要归功于这里的植物,那么植物有什么“神通”,它们不害怕辐射吗?

辐射是指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的释放,粒子可以穿透生物体,并与细胞发生电离作用,电离产生的离子会侵蚀蛋白质、核酸和酶等,一旦它们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的正常生化过程受到干扰,甚至染色体复制异常,发生突变。前文提到的包括死亡、不育和胎儿癌变等都是因此而发生的。

我们知道,染色体或者说DNA是生物活动的总指挥官,它因受到辐射的影响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止影响身体的某个部位,而是影响整个机体;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子孙后代,危害广泛而深远。

不过科学家发现,DNA的改变在植物体内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严重。

植物细胞具有比动物细胞更强大的“再生”功能,它的每个部位都可以成长为新生命:多肉植物的每片叶子都可以长成一棵小多肉植物;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芦荟拦腰折断,把它插回土里,慢慢地它越长越大,越长越多……如果核辐射不是影响了植物体内所有的细胞,那么它仍然具有“正常”地开始新的一生的机会。

植物细胞强大的再生功能还意味着,植物比动物具有更强的替换受损或死亡的细胞和组织的能力,而且植物细胞还多了一层动物细胞没有的屏障——细胞壁,细胞壁会限制正常细胞的生长和运动,辐射产生的变异细胞也同样受限制,所以植物身上的变异细胞不会像动物身上的癌细胞那样快速地扩散,这给了植物更多的时间去替换掉突变的细胞。

即使辐射侵蚀了整个植物体,替换和修复也不起作用了,植物仍然不会轻易向辐射妥协,毕竟地球上大多数植物天天都在跟太阳发出的各类辐射做斗争。而在遥远的过去,地球表面的自然辐射水平要比现在高得多,那时候的低等植物——地衣,有自己的一套“对付”太阳的方法:它的气孔小而少,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发;在极炎热的环境下还会陷入“假死”状态;橘黄色地衣的橘黄色色素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有些地衣表面则覆盖着一层“荧光光泽”,这些光泽可以反射光线。靠着这些“绝招”,低等植物们抵抗住了太阳的高热和紫外线辐射,给后来的高等生物们的出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为了生存下去,切尔诺贝利的植物也许会重新利用以前的“绝招”。

当然,我们回顾切尔诺贝利的核泄露事件,辐射确实也对植物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并导致了许多明显的变异。但是,太阳继续“慷慨”地提供着能量,而只要植物的叶绿体仍然能工作,它们的生命就能再次焕发生机。

更重要的是,辐射所带来的伤害,抵不过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当年,为了建设核电站,人类将所有的野生植物一扫而光,现在,切尔诺贝利已能算是欧洲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没有了人类的打扰,这里出现了现今世界上唯一的野生矮脚马种群,数量日渐稀少的狼群找到了新的“地盘”,灌木丛中时常还有棕熊出没。

尽管切尔诺贝利事故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它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却远远小于我们的预估。事故把人类赶出了这个区域,但是却为大自然创造了复苏的空间,现在,切尔诺贝利不再是毫无生机的“鬼城”,它“复活”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