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真正保护弱势群体,不容易

想要解决标准之外的困难,在大多数情况下,拓宽现行标准是唯一的办法。

1

电影《标准之外》讲的是一个弱势群体抱团取暖的故事。

布鲁诺机缘巧合下,帮助了一个自闭症患者约瑟夫。通过这件事,布鲁诺明白了自闭症患者的难处,想帮助他们。便开了一家名叫 “正义之声”的看护机构,只要有能力,就一直接受找上门来的患者。这家机构的护工很特殊。他们来自一个贫困青少年的救助机构。机构的负责人马利克负责培训机构里的青少年,努力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护工。

可护工毕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本身也比较年轻,没有什么应对突发状况的经验。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管理机构,训练护工,与患者监护人对接;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只要患者出现什么护工控制不了的状况,布鲁诺和马利克总是需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而且,布鲁诺的机构“正义之声”最大的痛点在于——没有许可证。也就是说,这是一家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机构,如果政府重拳出击,机构无疑难逃停办的命运。好在,政府并没有直接对“正义之声”动手,而是派了两名观察员去考察“正义之声”的情况。

随着影片的发展,机构里的患者得到妥善的照顾,情况一天天变好;护工也与患者们建立了良好关系;“正义之声”也获得政府颁发的特殊许可证,把合法性的问题解决了。

皆大欢喜。

2

近几年,聚焦于社会救助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我是布莱克》与《系统破坏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前者反映了电子化的现在,不会用电脑的老年人强制被淘汰的现状。电子表不会填,不仅找工作受限,连救助金都很难正常领取。表面上社会还在给他们这类没什么收入的老年人兜底,实则早已把他们抛弃。

后者则反映了,呆板的儿童救助系统和无能的家长共同作用下,一个有精神障碍却本质不坏的小女孩如何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过程。

不同于这两部电影,在《标准之外》里,几乎没有明显地过错方。布鲁诺和马利克用爱发电帮助自闭症患者和贫困青少年自然是没有错的。

而政府调查员的立场也没有过错,作为一个看护精神障碍患者的机构,没有执照,护工没有专业资质,就可能会对看护的患者造成伤害。正如我国发生的多起老师虐童事件,犯案老师大多是没有文化没有资质的“临时工”。

选择把自闭症患者送到无资质的“正义之声”的监护人们也没有过错。毕竟他们在选择“正义之声”之前大多跑遍了所有正规机构,结果所有的机构都拒绝接受病人。他们只能用脚投票选择来者不拒的“正义之声”

正规的看护机构兼顾成本与盈利,拒绝攻击性强的疑难病例也没有大错。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3

片名“标准之外”其实指代了三个群体。

首先指代自闭症患者,他们无法用正常人的方式表达感情,容易被人误解。片中布鲁诺好不容易给约瑟夫找到工作。却因为自己表达好感的方式给当事人带来困扰,被老板辞退。

其次指代的是机构里的护工们,他们原本是没有生活来源的小混混。被马利克发现,提供培训,工作。他们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能好好写,也没有基本的时间观念。想要找到一个糊口的工作真是难上加难。

最后指代布鲁诺创办的机构“正义之声”,这是个没有许可证的机构,是政府标准外的机构。

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强迫标准内的人资助或对这些群体抱有格外的宽容。选择直面问题,而整部电影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4

新手护工迪伦,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次上工都迟到;对自闭症患者表达出攻击性行为不理解。但经过与患者的交往,马利克和布鲁诺的解答。他渐渐认识到了自闭症的困难,理解了自闭症患者,并于自闭症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过,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可以通过交往与接触的增多解决,但机构资质却没办法通过简简单单的“理解万岁”来解决

所以,我们看到影片最后,经过两位调查员细致的考察,他们认为虽然正义之声虽然没有资质,但是在缓解社会压力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为许多没有去处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温暖和适合的环境。如果贸然把机构关停可能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政府权衡过后,给“正义之声”颁发了一张特别许可证。

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其实饱含了妥协的无奈。一方面,布鲁诺,马利克用爱发电的行为受到诸多限制,不仅来自资金与运营方面,还有来自政府的压力。而面对拥有强权的政府,如果面临关停指令,“正义之声”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标准也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如果完全放开,难免会有心怀不轨的人利用弱势群体做生意,打着保护弱势群体的旗号,实则伤害弱势群体。

双方都基于同一出发点,却无可奈何地站到了对立面

即使今天正义之声获得了许可,还会有许多实际用爱发电的组织游走在灰色地带。而期望政府将每一家机构考察个遍,颁布许可也不现实。毕竟政府的人力物力有限。

可以说,只要资源缺乏的现状没有改变,这个矛盾也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锐影Vanguard特约作者 | Miss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