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魏学峰:新技术让“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可能

(贺劭清 单鹏)“大型博物馆能展出所有藏品的百分之五,已经算多的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27日在北京表示,新技术能让文物突破物理限制,使“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可能。

图为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供图

(两会访谈)全国人大代表魏学峰:新技术让“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可能

中新网北京5月27日电 (贺劭清 单鹏)“大型博物馆能展出所有藏品的百分之五,已经算多的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27日在北京表示,新技术能让文物突破物理限制,使“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可能。

博物馆是文化和历史的保存者和呈现者,但受制于空间,“大型博物馆的库房里都‘沉睡’着大批文物,除了专题展览,它们很难与人‘见面’。”魏学峰说。

对博物馆人而言,跨越历史的文物不仅仅是一件件珍贵的老物件,更是漫长岁月中文化兴衰起伏的痕迹。只有拉近文物与人们的距离,才能发挥出文物内在的文化价值。随着5G技术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文物走上“云端”。5G意味着更高、更快、更稳定的网速,意味着云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将为人们提供更高清的画质和更流畅的互动,观赏体验也将显著提升。

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博物馆的临展也可以储存到云端变成一份“永久”的收藏。通常,展期仅为几个月的临展需要花费多年的精心准备,“展完就拆”十分可惜。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因展出到期而不得不拆掉的遗憾也将得到弥补。

魏学峰还强调了“文创”的重要性。“文创让文物‘活’了起来,有人比喻文创品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

为传承和延续文化,让文物“走出去”也是博物馆文物突破围墙的一种方式。据魏学峰介绍,四川博物院曾走进台湾,与位于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共同展出张大千真迹。“张大千创作早期、中期的精品在大陆,晚期作品在台湾,跨越海峡两岸的联合展出能让观众看到张大千一生的创作轨迹,唤起浓浓的乡愁。”

如今,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又为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舞台。“对文化工作者来说,新时期西部大开发也是一项文化工程。”魏学峰表示,“三国之旅”把四川与陕西连在一起,“茶马古道”让四川又与“丝绸之路”地区连在一起。寻找、连接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不仅加强了文化互补,还增进了各地区的互动;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此前成都宽窄巷子与重庆洪崖洞的“组合”令魏学峰印象深刻。“巴蜀文化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造‘巴蜀文化走廊’,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必然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而这种交流也会让巴蜀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在文物“突围”的背后,文化保护不可或缺。“作为历史的见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取代的。”据魏学峰介绍,在四川,每年都有几百件文物从各地进入位于成都的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等待修复,它们中有书画、青铜器、陶瓷器,品类繁多。魏学峰回忆,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博物院紧急对受灾地区的文物进行抢修,数以千计。

在今年两会上,魏学峰建议尽快制定博物馆法,通过对各类博物馆在文物定级、鉴定、入场、管理等方面形成统一标准,来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博物馆法是现代博物馆的基石。当前我国已有文物保护法,出台博物馆法会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