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想不到!今天最火爆的新闻居然是……

打开

传统文化的“局限”,例如《弟子规》等

在世界各大早期文明中,华夏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祖先曾经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诗文、哲理滋养了整个民族数千年。即使经过近代的落后和屈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残留着对曾经辉煌的记忆。“锄禾日当午”、“床前明月光”、“青青园中葵”等等朗朗上口的诗句及其内涵、义理,不管身在何处,总不会忘记和否定的吧。

当人们怀念过去,或者当人们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不满的时候,有人主张,借助外来“文化基因”改造或“升级”原有的文化体系,甚至整个换种。原理和实践都表明,这行不通。另有部分人不禁会猜测或希望传统文化能拯救时弊。

曾经,“少儿读经运动”很红火。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某些学者,建立了一套名为“老实大量读经”的“理论体系”,在大陆宣扬通过全日制读经来培养圣贤。这多好啊,不提问,又不用解读,又不用算题写作业,只要求背诵四书等经典。在充满童稚气息的读书声中,岁月静好......

但是,最近几年陆续曝出当初的“读经少年”有身心受损的情况发生。例如,融入社会的能力差,学历不足等问题。

这个实验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也说明,运动的提倡者还有家长并不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更不知道如何与时俱进。

实际上,传统文化不是这样用的。在古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极慢。这样从小不加解读地背诵经典,充分利用了小孩记忆力强的优点,几乎静态的社会体系也能等待学人各种能力的充分成长。科举考试考的也主要是这些内容。但是,现在是什么时代?有研究表明,知识更新速度由一百多年前的每 80 至 90 年翻一番到现今的每3至5年翻一番。还像以前一样的方式学习经典,实在是糟蹋了圣贤教诲。《中庸》说过:“......生当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

所学的内容,也不能冠以“国学”的名目,就一概不加鉴别地照单全收。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书是后世“变质儒者”的作品,里面有些观念以及所熏陶出来的气质是过时甚至是有害的。为什么要不加区别地拿来毒害小朋友呢?

用一位读经者的话说:“......包本背诵也不能全盘否定,无论方法多么野蛮,好处是你确实用短时间背诵下了大量经典,坏处是你没有任何在生活中实践、落实的渠道。只学习传统,不结合当下,不考虑未来,肯定不行。”

我们说过,教育的本质是致力于使学人清明、通达。而国学的核心价值就是致力于纯然的清醒。而如何通达,是需要学人通过教育适应于时代要求的。当代的主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发达。几乎一切都被科技把持着。不与科技相适应,怎么样在当代生存呢?

总之,分清传统文化的“体、相、用”,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不与时移----“内用国学,外示科技”,才是当今国人的生存之道

请参考其他内容:

从这一点看,“古希腊文明”涉嫌伪造

中国文化何处去,基因技术如是说

应该教育什么?一言以蔽之,四个字

曾经,儒者令人敬重

中国崛起之道--真正的大战略

忙着改地名,不如好好穿衣服

为什么后世百家不争鸣了?

国民精神塑造的唯一途径---科技心学

国学还需要发展吗?

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更关注心性的培养

科技的过去和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打开APP阅读
#中央军委调整组建3所军校
中央军委决定调整组建3所军队院校
#中国对多国免签
中国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免签
#美日贸易谈判
美媒:特朗普错误地以为日本是一个容易拿捏的对象
#今日辟谣
大雨天演练抓逃犯?官方:网传信息不实!
#俄乌谈判进展
普京召开俄乌谈判筹备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