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儒者令人敬重

长期以来,一提到儒者,就令人感到可笑、可怜,甚至令人厌恶。

相比较,道家就逍遥自在,吸风饮露;墨家鞠躬尽瘁,为民为国;纵横家侃侃而谈,几句话就能改变世界局势......

而儒家呢?给人印象比法家稍微好点。人们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假正经、固执,满口仁义道德。有些人甚至将中国近代的衰落归咎于儒家思想对全民的禁锢。

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这种刻板的印象早就有了。孔子的时候,儒者就不受人尊重。《礼记》记载了一件事,却可以彻底扭转人们的印象。

有一天,鲁哀公轻挑地问孔子:“先生穿的是儒服吧?”孔子说:“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穿衣服要入乡随俗。丘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鲁哀公讨个没趣,正经起来,继续问:“那么,请问儒者的品行是什么样的呢?”孔子回答:“仓促之间也说不完。如果都说清,也许要很长时间,需要轮换几波仆从了。”好大的架子。也许是为了加深鲁哀公的印象吧。于是,鲁哀公命人设席招待孔子。

孔子继续说:“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者有如这席上的珍宝等待聘用,日夜用功学习等待别人询问,心怀忠信等待有人举荐,勉力实践等待有人采纳,儒者的“自立”就是这个样子的。)

接着,孔子描述了儒者的容貌、日常行为、与人交往、特立独行、刚毅性格、为官之道、忧思之情、豁达心胸、举荐贤能、交友、尊重谦让等等方面。

特别是行为规范:“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儒者上不臣服于天子,下不侍奉于诸侯;谨慎安详而宽和,与人交往刚强坚毅,博学而以智慧服务于人,熟练文章,磨练节操;即使把国家分封给他,也视为小事一桩,不想因此做臣做官。儒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的。)

孔子最后总结说:“儒者不因贫贱而丧失操守,不因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使君王受辱,不让官长受连累,不需要官吏的怜悯,所以叫做儒 。现在人们对“儒”的理解是错的,甚至用“儒”来相互诟病。没道理吧?”

鲁哀公早就佩服的不要不要的了:“终我一生,再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而孔子的后代也多是贤良之辈。

儒者之所以能这样,在于他们遵行“中庸”之道。

但是,事情是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转变了。部分儒者,为了跟统治者换口饭吃,就越来越不堪了。当然,儒者大多还是有底线意识的,牢记圣贤的教导,只是有些呆板、拘束、教条罢了。

那么,中国近代的衰落,是因为儒家思想本身有问题,还是后世儒者有问题呢?

null

现在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人,最好对照一下孔子的说法,否则说服力真不够。如果说汉朝到清末,儒者通过与统治者相勾结,通过贩卖论理规则、说教还能生存,那么现时代这一套真不管用了,大家(除了个别没文化的人)为什么听他们的呢?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之类的。这些词也还可以有,但内容一定是要适应新时代的了。

总之,儒家如果想要复兴、重生,需要一方面致力于踏实修道,获得真正智慧。同时的另一方面,需要致力于在新时代如何应用这样的智慧,例如与科学、经济学等的结合。这岂不就是“中庸”之道?如果只会背经,只会赞颂圣人如何如何,即使穿着“汉服”,也难免让人嘲笑食古不化吧?

null

请参考其他内容:

为什么后世百家不争鸣了?

国民精神塑造的唯一途径---科技心学

国学还需要发展吗?

知行合一?理想很丰满

格物致知?咋格、咋致、什么知啊?

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更关注心性的培养

墨家为什么衰落了?根本原因是什么?

物理人理,同是一理

今天你明明德了没?

从这一点看,“古希腊文明”涉嫌伪造

五四,从起点到起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