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明明德了没?

经常有文章论说,《明明德的当代意义》《新时代应该如何明明德》等等。

文章中,多将明德解释为德性、道德。多将“明明德于天下”解释为是圣贤的伟大理想和愿望,是为了建功立业。

言之凿凿的样子,明的是那个明德不?

“明明德”来源于四书《大学》中的第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实际上,“明明德”是自明明他。这是需要修习功夫的,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身,以自明;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明他。

所以,“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有明了、悟明的意思,也有阐明、显明的意思。明德,则是从相状、功能角度描述了“道”、“本性”。道的部分功能,才是包括德性、道德、位育万物等。

对于觉者、圣贤或者致力于成为圣贤的人来说,明明德是觉悟、证悟的过程,也是慈悲利人的本能。这样,才能亲民,才能止于至善。建功立业,甚至一不小心汲汲于名利?显得太俗了吧。

民国时期的印光法师说:今之学圣贤者,但学其文言而已,于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处,盖忽略不究,此举世学人之病根,非尔我一二人之病根也。既有此根,决定不能素位而行,决定随富贵贫贱威武之境,而为之淫与移屈也。勿道今人,即宋儒之传圣人之心法者,于格物二字,尚未认清,况后人乎。欲明明德,不先格其心人欲之物,则明明德便是空谈。即学得文章盖世,固常在人欲中盘桓,何能不随境转乎哉。

简单翻译就是:现在的学者,只知道学习圣贤的言论,而不管圣贤为什么就是圣贤的道理。不做格物致知的功夫,明明德就是空谈。一个人即使文章写得华丽,也只会被环境带着跑,沉迷于物欲。哪里还会明呢?

近代儒家几乎不做也不会功夫了,变成哲学家了,只会贩卖情怀或者思辨。实在是跟西哲学坏了吧。所以,多跟释道学做功夫,才是儒家的自救之道。

好在,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踏实做功夫,就会真的懂了;同时,即使还没真懂,也可以模仿着,尽量照着做。如果是后者,自己心里要有数,望文生义就不好了。如果不做功夫,不可能真的懂。

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还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好。咱不能学哲学家很自信的样子,好像对啥都能说几句。

null

请参考其他内容:

为什么后世百家不争鸣了?

国民精神塑造的唯一途径---科技心学

国学还需要发展吗?

知行合一?理想很丰满

格物致知?咋格、咋致、什么知啊?

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更关注心性的培养

墨家为什么衰落了?根本原因是什么?

物理人理,同是一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